听而不闻 tīng ér bù wén

abac式
拼音tīng ér bù wén
注音ㄊㄧㄥㄦˊㄅㄨˋㄨㄣˊ
繁体聽而不聞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听而不闻的解释
形容对别人的意见、建议或批评不予理会或不予重视。
出处

1.

《老子》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2.

出自《论语·阳货》:'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后人引申为对外界声音的忽视。
寓意
提醒人们要虚心听取他人意见,避免自以为是。
列子

1.

他总是对别人的建议听而不闻,继续我行我素。

2.

尽管老师多次提醒,他还是听而不闻,作业依然没有完成。

3.

她对朋友的劝告听而不闻,继续沉迷于游戏。

4.

小明对父母的叮嘱听而不闻,总是晚归。

5.

老板对员工的意见听而不闻,导致团队士气低落。

6.

就只再芳芳姐姐一心只想学课,只怕是~。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回

听而不闻的翻译
德语
taub sein gegenüber
日语
聞く耳持たない
法语
faire la sourde oreille
英语
turn a deaf ear
听而不闻的字意分解
tīng
1:(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2:同本义。
3:接受,听信,接纳。
4:治理,管理或执行事务 。
5:决断;审理 。
6:等候;待 。
7:听凭,任凭。
8:侦察。
9:耳朵。
10:马口铁罐。
11:耳目,间谍。
12:厅堂。古代官府办公处,后作“厅”。
ér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7:表示假设关系。
8: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9:你;你的。
10:这样,此。
1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1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13: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14: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15:如,好象。
néng
1:
2:才能。
3:能够。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wén
1:(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2:同本义。
3:听说;知道。
4:传布,传扬。
5:闻名,出名。
6:嗅;嗅到。
7:询问;问候。
8:知识;见闻。
9:传闻,听到的事情;消息。
10:声望;威望。

听而不闻,常用汉语成语,读音是(tīng ér bù wén)。abac式组合,听而不闻意思是:形容对别人的意见、建议或批评不予理会或不予重视。 提醒人们要虚心听取他人意见,避免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