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而不见的解释
指虽然看见了却装作没看见,形容对某事漠不关心或故意忽视。
出处
1.
战国·宋·庄周《庄子·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2.
出自《论语·阳货》:'子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寓意
提醒人们要关注周围的事物,不要对问题视而不见,强调责任感。
列子
1.
他明知道同事在偷懒,却视而不见,继续自己的工作。2.
妈妈每次看到孩子玩手机都视而不见,不想干涉太多。3.
尽管路上有垃圾,他还是视而不见地走过去了。4.
老师在课堂上讲解重点时,有些学生视而不见,继续聊天。5.
她对朋友的求助视而不见,觉得那是别人的事。6.
~,谓合道于希夷。 ★唐·韩愈《明水赋》视而不见的翻译
德语
die Augen verschließen
日语
見て見ぬふりをする
法语
faire la sourde oreille
英语
turn a blind eye
视而不见的字意分解
shì
1:(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2:同本义。
3:考察,察看,审察。
4:治理,处理。
5:看待。
6:向…表示。
7:比照。
8:效法。
9:接纳。
10:眼;眼力;视线。
11:水名。即“涀水” 。在河南省叶县西。
ér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7:表示假设关系。
8: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9:你;你的。
10:这样,此。
1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1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13: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14: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15:如,好象。
néng
1:
2:才能。
3:能够。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jiàn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义:看见,看到)。
2:同本义。
3:进见;会见。
4:遇到;碰见。
5:听到。
6:观察;知道;了解。
7:看法,见解。
8: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9: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xiàn
1:“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2:介绍,推荐。
3:(“现”的古字)。
4:现有;现成。
5:现在。

视而不见,常用汉语成语,读音是(shì ér bù jiàn)。abcd式组合,视而不见意思是:指虽然看见了却装作没看见,形容对某事漠不关心或故意忽视。 提醒人们要关注周围的事物,不要对问题视而不见,强调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