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不胜辞的解释
意思是道理上讲不过对方,形容在辩论中理屈词穷。
出处
1.
三国·魏·曹丕《曲论·论文》:“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2.
出自《战国策·齐策四》,原文为“理不胜辞,则谋不可行矣”。寓意
提醒人们在辩论或讨论中要有充分的准备和理据,避免陷入尴尬境地。
列子
1.
在辩论赛上,他发现自己理不胜辞,只能尴尬地退场。2.
面对朋友的质疑,他理不胜辞,只能默默地低头。3.
在家庭会议上,弟弟理不胜辞,只能接受姐姐的建议。4.
当被问到项目的进展时,他理不胜辞,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5.
在讨论会上,他理不胜辞,只能承认自己的观点有误。6.
写议论文并不一定要求强调~理不胜辞的翻译
德语
keine Worte finden
日语
言葉に詰まる
法语
être à court d'arguments
英语
be at a loss for words
理不胜辞的字意分解
lǐ
1:(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2:同本义。
3:治理;管理。
4:整理,使有条理、有秩序。
5:又。
6:温习;熟习。
7:区分;辨别。
8:理睬,理会。
9:操理。
10:纹理;条理。
11:法律;司法官。
12:道理,义理。
13:又。
14:使者。
15:媒人。
16:狱官。
17:治理得很好。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shèng
1:(形声。从力,朕(zhèn)声。本义:胜任,禁得起)。
2:同本义。
3:战胜,打败。
4:胜过;超过。
5:一说通“称”。相当;相称。
6:克制;制服。
7:上升。
8:特指名胜古迹。
9:容积单位。
10:古代妇女首饰。
11:胜利。
12:非常美好;美妙。
13:尽;完。
14:姓。
cí
1:(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同本义。
3:口供。
4:言辞;文辞。
5:又。
6:特指政令之词。
7:借口,口实。
8: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9:说讲。
10:辞别;告别。
11:推却不受。
12:审讯。
13:遣去。

理不胜辞,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lǐ bù shèng cí)。abcd式组合,理不胜辞意思是:意思是道理上讲不过对方,形容在辩论中理屈词穷。 提醒人们在辩论或讨论中要有充分的准备和理据,避免陷入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