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口无言 yǎ kǒu wú yán

abcd式
拼音yǎ kǒu wú yán
注音ㄧㄚˇㄎㄡˇㄇㄛˊㄧㄢˊ
繁体啞口無言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哑口无言的解释
形容无话可说,无法回答或辩解,通常是因为被问到难题或被指责而感到尴尬。
出处

1.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他也有儿子,少不也要娶媳妇。看三朝可肯放回家去?闻得亲母是个知礼之人,亏他怎样说了出来?’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2.

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原句为“朗无以对,哑口无言”。
寓意
提醒人们在面对难题或尴尬局面时,要保持冷静,寻找合适的应对方式。
列子

1.

当被问到作业去哪儿了,小明哑口无言。

2.

面对朋友的质疑,他哑口无言,不知道如何解释。

3.

在辩论赛上,对手的犀利反驳让他哑口无言。

4.

当妈妈问起昨晚的噪音时,小刚哑口无言。

5.

被老师当场指出错误,他哑口无言,低下了头。

6.

他的一席话,使在场的人个个~。

哑口无言的翻译
德语
sprachlos
日语
言葉を失う
法语
sans voix
英语
speechless
哑口无言的字意分解
1:(形声。从口,亚声。本义:笑声)。
2:同本义。
3:乌鸦之类的叫声。
4:婴儿学说话的声音。
5: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呀”。
6:相当于“呀”。
1: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失去言语功能。
kǒu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2: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3:出入通过的地方。
4:又。
5:又。
6:口才。
7:刃,武器或器具上刀片的切割边。
8: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等。
1:“南无”(nāmó):佛教用语,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
1:(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同本义。
3: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4:没有,跟“有”相对。
5: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6: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7:未,不曾,没。
8:不必,不值得。
9:
10: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
11: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都是如此,相当于“不论”、“无论”。
12:用在句首,无义。
13: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yán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同本义。
3:议论,谈论。
4:记载。
5:问。
6:告知;告诉。
7:陈述;叙述。
8: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9:说明。
10: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11:言论;见解;意见。
12:言辞;辞令;辞章。
13:政令;号令。
14:誓言;盟辞;约言。
15:建议;主意;计策。
16:学说;主张。
17: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18: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19:著作。
20: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21:姓。

哑口无言,常用汉语成语,读音是(yǎ kǒu wú yán)。abcd式组合,哑口无言意思是:形容无话可说,无法回答或辩解,通常是因为被问到难题或被指责而感到尴尬。 提醒人们在面对难题或尴尬局面时,要保持冷静,寻找合适的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