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口不言的解释
形容人因为害怕或其他原因而不敢开口说话,保持沉默。
出处
1.
唐·吕岩《寄白龙洞刘道人》:“近来世上人多诈,尽著布衣称道者。问他金木是何般,噤口不言如害哑。”2.
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商君畏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归秦,欲谒见求情,恐诛,噤口不言。'寓意
强调在某些情境下保持沉默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沉默。
列子
1.
面对老师的质问,小明噤口不言,生怕说错话。2.
在法庭上,证人因为害怕报复而噤口不言。3.
比赛中,输了的选手噤口不言,默默接受失败。4.
当被问到秘密时,他噤口不言,保持沉默。5.
在家庭聚会上,弟弟因为做错事而噤口不言。6.
朱泚构逆,遣人就第问讯,欲令掌兵,晞佯瘖,~,泚以兵胁之,晞终不语,贼知其不可用,乃止。 ★《旧唐书·郭晞传》噤口不言的翻译
德语
schweigen
日语
黙秘する
法语
garder le silence
英语
keep silent
噤口不言的字意分解
jìn
1:闭口。
2:关闭;封闭。
3:吃光喝完。
kǒu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2: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3:出入通过的地方。
4:又。
5:又。
6:口才。
7:刃,武器或器具上刀片的切割边。
8: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等。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yán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同本义。
3:议论,谈论。
4:记载。
5:问。
6:告知;告诉。
7:陈述;叙述。
8: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9:说明。
10: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11:言论;见解;意见。
12:言辞;辞令;辞章。
13:政令;号令。
14:誓言;盟辞;约言。
15:建议;主意;计策。
16:学说;主张。
17: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18: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19:著作。
20: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21:姓。

噤口不言,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jìn kǒu bù yán)。abac式组合,噤口不言意思是:形容人因为害怕或其他原因而不敢开口说话,保持沉默。 强调在某些情境下保持沉默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