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吾其辞的解释
形容说话吞吞吐吐,含糊其辞,不肯直说。
出处
1.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二回:“余荩臣见王小五子揭出他的短处,只得支吾其词道:‘他的差使本来要委的了。银子是他该我的,如今他还我,并不是花了钱买差使的。’”2.
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支吾其辞,不敢以告。'寓意
提醒人们在沟通中要坦诚,避免用含糊的语言逃避责任。
列子
1.
他被问到昨晚去哪儿了,支吾其辞,不肯说实话。2.
小明在被问到作业是否完成时,支吾其辞,显然没有做完。3.
当被问到迟到的原因时,她支吾其辞,显然不想说出真相。4.
面对老师的质问,学生们支吾其辞,不敢承认错误。5.
当朋友问起借钱的事,他支吾其辞,显然不想还钱。6.
所以岳维峻遂以重兵防守鄂豫边境,不许吴军出武胜关一步,吴天天派员疏通豫岳,岳则日日~。(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二三二)支吾其辞的翻译
德语
ausweichen
日语
言い訳する
法语
tergiverser
英语
equivocate
支吾其辞的字意分解
zhī
1:(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竹”的一半,下面是手(又)。《说文》:“从手持半竹。”本义:去枝的竹子)。
2:同本义。
3:枝条
4:分支。
5:支流。
6:祖宗支系。
7:支,线及棉纱等的粗细单位。
8:地支的简称。
9:
10:支撑。
11:支开,支派。
12:分,分散。
13:姓。
wú
1:(形声。从口,五声。本义:我)。
2:同本义。
3:按,在上古时代,“吾”和“我”在语法上有别,吾不用于动词后作宾语。
4:抵御。
5:姓。
jī
1:周年。
qí
1:期限。
2:(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3:彼、他。
4:它。
5:他的。
6: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
7:也许;大概。
8:表示祈使。当,可。
9:将,将要。
10:表示诘问
11:极,甚。
12:如果,假设。
13:或许;大概。
14:还是。表选择。
15:又。
16:用作语助。
17: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18: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19:又。
20:姓。
cí
1:(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同本义。
3:口供。
4:言辞;文辞。
5:又。
6:特指政令之词。
7:借口,口实。
8: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9:说讲。
10:辞别;告别。
11:推却不受。
12:审讯。
13:遣去。

支吾其辞,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zhī wú qí cí)。abac式组合,支吾其辞意思是:形容说话吞吞吐吐,含糊其辞,不肯直说。 提醒人们在沟通中要坦诚,避免用含糊的语言逃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