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言浮说 guǐ yán fú shuō

abac式
拼音guǐ yán fú shuō
注音ㄍㄨㄟˇㄧㄢˊㄈㄨˊㄕㄨㄟˋ
繁体詭言浮説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诡言浮说的解释
形容言论虚浮、不切实际,带有欺骗性。
出处

1.

《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侯景]衅暴恶盈,侧首无托,以金陵逋逃之薮,江南流寓之地,甘辞卑礼,进孰图身,诡言浮说,抑可知矣。”

2.

出自《汉书·贾谊传》,原文为'诡言浮说,不足以服人也'。
寓意
提醒人们要警惕虚假的言论,提倡诚实和真实。
列子

1.

他总是用诡言浮说来蒙骗大家,结果无人相信。

2.

小明听信了朋友的诡言浮说,结果上了当。

3.

这个骗子用诡言浮说来吸引投资者,最终被揭穿。

4.

她用诡言浮说来掩饰自己的错误,结果被识破。

5.

面对质疑,他只能用诡言浮说来搪塞。

诡言浮说的翻译
德语
täuschende Worte
日语
詭弁浮説
法语
paroles trompeuses
英语
deceptive talk
诡言浮说的字意分解
guǐ
1:(形声。从言,危声。本义:责成,要求)。
2:同本义。
3:违反,自相矛盾。
4:隐蔽;隐藏。
5:怪异,奇异。
6:欺诈;假冒。
yán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同本义。
3:议论,谈论。
4:记载。
5:问。
6:告知;告诉。
7:陈述;叙述。
8: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9:说明。
10: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11:言论;见解;意见。
12:言辞;辞令;辞章。
13:政令;号令。
14:誓言;盟辞;约言。
15:建议;主意;计策。
16:学说;主张。
17: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18: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19:著作。
20: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21:姓。
1:(形声。从水,孚(fú)声。本义:漂流,漂浮)。
2:同本义。
3:游水(如挥动手脚或摆动翅鳍或尾巴)推进身体。
4:超过。
5:用满杯酒罚人。
6:在表面上。
7:轻薄;轻佻。
8:空虚;无根据。又空虚不实。
9:疏松细碎的土。
10:(hú)。葫芦。
11:虫名。
shuō
1:(形声。从言,兑(duì)声。本义:用言语解说,开导,说明)。
2:同本义。
3:谈说,讲说。
4:告知;告诉。
5:评议;谈论。
6:劝告;责备。
7:学说;观点;言论。
8:古代墨家逻辑的名词,指推理。
9:指说书。
10: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如《爱莲说》、《捕蛇者说》。
shuì
1:说服;劝说。
tuō
1:解脱。
yuè
1:古语的读法。

诡言浮说,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guǐ yán fú shuō)。abac式组合,诡言浮说意思是:形容言论虚浮、不切实际,带有欺骗性。 提醒人们要警惕虚假的言论,提倡诚实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