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凿不移的解释
形容证据确凿,事实清楚,毫无疑问。
出处
1.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诗经’上这两句我还记得,是‘我送舅氏,曰至渭阳’。如今用这个典故,可称确切不移。”2.
出自清代小说《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这事若果真,断乎少不得要查的,到底要确凿不移,方好作准。”寓意
强调证据的可靠性和事实的明确性,提醒人们要以事实为依据。
列子
1.
经过详细调查,警方得出结论,证据确凿不移。2.
实验结果确凿不移,证明了我们的假设是正确的。3.
他提供的证据确凿不移,让大家都信服了他的观点。4.
历史学家通过确凿不移的文物证明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性。5.
法庭上,检察官展示了确凿不移的证据,赢得了案件的胜利。6.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的真理。确凿不移的翻译
德语
schlüssig und unwiderlegbar
日语
確証不動
法语
concluant et irréfutable
英语
conclusive and irrefutable
确凿不移的字意分解
què
1:(形声。左形,右声。本作“碻”、“塙”。本义:坚固)。
2:同本义。
3:敲击。
4:竞争。
záo
1:(形声。从金,鑿(zuò)省声。从金,表示与金属制品有关。本义:凡穿物使通都称凿)。
2:同本义。
3:挖掘;开凿。
4:开通。
5:穿凿附会。
6:戳,用手指头猛地一推。
7:舂米使之精白。
8:引申为冲刷。
9:敲击,捶打。
10:凿子。
11:古代用以施行黥刑的刑具。因指黥刑。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yí
1:(形声。从禾,多声。本义:移秧)。
2:同本义。泛指移植。
3:假借为“迻”。移动。
4:转移。
5:变动;改变。

确凿不移,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què záo bù yí)。abcd式组合,确凿不移意思是:形容证据确凿,事实清楚,毫无疑问。 强调证据的可靠性和事实的明确性,提醒人们要以事实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