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焉不详 yǔ yān bù xiáng

abcd式
拼音yǔ yān bù xiáng
注音ㄩˋㄧㄢㄅㄨˋㄒㄧㄤˊ
繁体語焉不詳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语焉不详的解释
指语言表达不详细、不清楚,含糊其辞。
出处

1.

唐·韩愈《原道》:“荀与杨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2.

出自《孟子·公孙丑下》:'语焉不详,君子疾之。'
寓意
强调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交流中应力求清晰明确。
列子

1.

他对于项目的进展语焉不详,让大家都感到很迷惑。

2.

小李在描述事故经过时语焉不详,警方需要进一步调查。

3.

对于晚会节目的安排,主办方语焉不详,观众们有些失望。

4.

老师问起作业的情况,小明语焉不详,显然没有认真完成。

5.

在讨论方案时,他语焉不详,导致会议效率低下。

6.

绣春也是急性子,对锦儿~深致不满,主张秋月仍是进京,去问一问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高阳《曹雪芹别传》

语焉不详的翻译
德语
unklar und vage
日语
曖昧で不明瞭
法语
vague et peu clair
英语
vague and unclear
语焉不详的字意分解
1:(形声。从言,吾声。本义:谈论;议论;辩论)。
2:同本义。
3:交谈,说话。
4:又。
5:鸟兽虫类鸣叫。
6:说的话。
7:词语。
8:语言。
1:告诉,使知道。
yān
1:(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
2:鸟名。
3:(yán)。额。
4:表示指示,相当于“之”。
5:哪里或那里。
6:什么。
7:怎么。
8: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9:于是,就,乃,则 。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
10:于是 。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11: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12: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13: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14: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15: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16: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xiáng
1:(形声。从言,羊声。本义:审察,审理)。
2:同本义。
3:详细说明。
4:清楚地知道。
5:旧时下级将案情向上级报告请示。
6:祷祝。
7:揣摩;推断。
8:详细;详尽。
9:公平。
10:吉祥
11:庄重。
12:安详。
13:详情;细节。
14:旧时下级将案情向上级请示报告的公文。

语焉不详,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yǔ yān bù xiáng)。abcd式组合,语焉不详意思是:指语言表达不详细、不清楚,含糊其辞。 强调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交流中应力求清晰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