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形于色 nù xíng yú sè

abcd式
拼音nù xíng yú sè
注音ㄋㄩˋㄒㄧㄥˊㄩˊㄙㄜˋ
繁体怒形于色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怒形于色的解释
形容愤怒的情绪表现在脸上,无法掩饰。
出处

1.

宋·洪迈《夷坚志·丙志卷七·子夏蹴酒》:“绍兴二十一年,唐嘉猷为教授,既试,将揭榜,游进士福州人陈炎梦登大成殿,夫子赐之酒五樽。子夏怒形于色,举足蹴其二。”

2.

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原文为'怒形于色,言辞激烈'。
寓意
提醒人们控制情绪,避免因愤怒而失态。
列子

1.

当他发现自己被欺骗时,怒形于色,脸涨得通红。

2.

在比赛中输掉关键一球后,他怒形于色,摔了球拍。

3.

听到这个不公的决定,她怒形于色,愤然离席。

4.

当他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破坏时,怒形于色,大声质问。

5.

得知朋友背叛了他,他怒形于色,拒绝再见面。

6.

曹沫右手按剑,左手揽桓公之袖,~。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怒形于色的翻译
德语
Wut im Gesicht
日语
怒りが顔に現れる
法语
la colère se lit sur son visage
英语
anger written all over one's face
怒形于色的字意分解
1:(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2:同本义。
3:又。
4:谴责。
5:奋起;奋发。
6:激怒。
7:超过。
8:气势很盛、不可遏止。
9:》序。
10:妻子儿女。
11:彗星尾。
xíng
1:同本义。
2:形体,实体。
3:容色,容貌。
4:各种自然环境或地表的自然特征。
5:情势,形势。
6:模型。
7:画图形。
8:使之现形,显露,显示。
9:比较,对照。
10:描绘。
11:形成,成为某种形象。
1:(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往;去。
3:取。
4:如;好像。
5: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6: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7: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8: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9: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10:
11:姓。
1:(会意。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
2:同本义。
3:又。
4:颜色。
5:姿色,容颜(多就女子而言);美色。
6:佛家语。指一切物质的存在。
7:履历,古称“脚色”,省称“色”。
8:物质(多指金银)的成分。
9:兆气,即古人烧灼龟甲占卜时甲上裂纹所呈现的征兆。
10:风景;景观。
11:天色。
12:生气;变脸。
13:惊惧。
shǎi

怒形于色,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nù xíng yú sè)。abcd式组合,怒形于色意思是:形容愤怒的情绪表现在脸上,无法掩饰。 提醒人们控制情绪,避免因愤怒而失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