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之意 yán wài zhī yì

abcd式
拼音yán wài zhī yì
注音ㄧㄢˊㄨㄞˋㄓㄧˋ
繁体言外之意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言外之意的解释
指话里没有明说,但从字面可以体会到的意思,即言语之外的含义。
出处

1.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宋·叶梦得《石林诗话》:“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

2.

出自《论语·阳货》中的“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其中“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即言外之意。
寓意
提醒人们在交流中要注意理解对方未直接表达的意思,增强沟通的深度和准确性。
列子

1.

从他说话的语气中,我听出了言外之意。

2.

她的笑容里似乎有言外之意,让人捉摸不透。

3.

这部电影的结局有言外之意,需要观众自己去解读。

4.

老板的话里有言外之意,让员工们感到不安。

5.

他的拒绝里似乎有言外之意,让我觉得他其实并不排斥这个提议。

6.

间有一二不尽之言,~,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者,是他一枝一节好处。 ★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

言外之意的翻译
德语
Andeutung
日语
言外の意
法语
sous-entendu
英语
implication
言外之意的字意分解
yán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同本义。
3:议论,谈论。
4:记载。
5:问。
6:告知;告诉。
7:陈述;叙述。
8: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9:说明。
10: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11:言论;见解;意见。
12:言辞;辞令;辞章。
13:政令;号令。
14:誓言;盟辞;约言。
15:建议;主意;计策。
16:学说;主张。
17: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18: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19:著作。
20: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21:姓。
wài
1:(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2: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3:外表;仪表。
4:表面。
5: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6:外地;异乡。
7:母亲、妻子、姐妹或儿女方面的(指亲属)。
8:指外廷臣僚。
9:指地方官。亦谓京官调任地方官。
10:以外。
11:又如:外作(正业之外的事);外郡(京都以外的州郡);外埠(本地以外的城镇);外境(国境以外的地区)。
12:外来的。
13:又如:外寇(外来的敌兵);外祟(外来的鬼怪、祸祟);外忧(外来的忧患);外比(外附,勾结外乱)。
14: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15:疏远。关系、感情上保持距离。
16:背离。
17:排斥。
18:抛弃。
19:另外;其他;别的。
20:非正式的,非正规的,不正当的。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1:(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2:同本义。
3: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
4:胸怀;内心。
5:情意;感情。
6:意气; 气势。
7:意图。
8:神情、态度。
9:意料;猜测。
10:怀疑。

言外之意,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yán wài zhī yì)。abcd式组合,言外之意意思是:指话里没有明说,但从字面可以体会到的意思,即言语之外的含义。 提醒人们在交流中要注意理解对方未直接表达的意思,增强沟通的深度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