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来之,则安之的解释
意思是既然来了,就要安心地待下去。比喻面对既成事实,要坦然接受并适应。
出处
1.
《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2.
出自《论语·季氏》。原文是:“既来之,则安之。”寓意
鼓励人们面对新环境或既成事实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适应和接受。
列子
1.
小王到新公司上班,面对陌生的环境,他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很快就适应了新工作。2.
小李在国外留学,刚开始感到不适应,但她很快就调整心态,‘既来之,则安之’,开始享受新的生活。3.
小张参加了一个新的兴趣小组,虽然一开始有些不习惯,但她想‘既来之,则安之’,最终融入了集体。4.
小明搬到一个新的城市,面对新的环境,他选择‘既来之,则安之’,很快就结交了新的朋友。5.
小红参加了一个陌生的聚会,虽然一开始有些紧张,但她很快就放松下来,‘既来之,则安之’,开始享受聚会。6.
但~,姑且住下再说。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二回既来之,则安之的翻译
德语
Da du hier bist, fühl dich wie zu Hause.
日语
来たからには、安心して過ごしなさい。
法语
Puisque vous êtes ici, mettez-vous à l'aise.
英语
Since you're here, make yourself at home.
既来之,则安之的字意分解
jì
1:(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
2:同本义。
3: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4:完毕;完了。
5:已经。
6:不久;随即。
7: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
8:跟“且”、“又”、“也”、“还”等词配合,表示同时具有两种情况。
lái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或写作“牟”))。
2:同本义。
3:未来,将来。
4: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
5:归,回来,返回。
6:归服;归顺。
7:招来;招致。后多作“徕”。
8:表示动作的趋向。
9:赐予。
10:赐予。
11:这。
12:无义,译作“了”,“吧”,或不译。
13: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
14:用于句尾。
15:姓。
lài
1:慰劳。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zé
1:(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2:同本义。
3: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4: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5:标准权衡器。
6:划分等级。
7:做,作。
8:正相反。
9:表示相反或对照。
10:表示平列关系。
11: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
12: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13: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14: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
15: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或即将如此,相当于“就”、“将”。
16: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
17: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
18:表示让步,可译为“倒”、“倒是”。

既来之,则安之,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jì lái zhī, zé ān zhī)。abcd式组合,既来之,则安之意思是:意思是既然来了,就要安心地待下去。比喻面对既成事实,要坦然接受并适应。 鼓励人们面对新环境或既成事实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适应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