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者不拒的解释
形容对来访者一概不拒绝,表现出宽容和包容的态度。
出处
1.
《孟子·尽心下》:“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2.
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子曰:来者不拒,去者不追',意在表达一种豁达的处世态度。寓意
倡导宽容和包容的态度,强调对所有人的接纳和尊重。
列子
1.
小明的生日派对上,来者不拒,朋友们都玩得很开心。2.
社区图书馆对所有读者来者不拒,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借书。3.
老王家的饭馆来者不拒,无论是熟客还是新顾客都热情接待。4.
义工组织对所有愿意参与的人来者不拒,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5.
艺术展览对所有艺术爱好者来者不拒,展现了多样的作品。6.
弟子就学者不知多少,先生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七回来者不拒的翻译
德语
alle Ankömmlinge willkommen heißen
日语
来る者拒まず
法语
accueillir tous les arrivants
英语
welcome all comers
来者不拒的字意分解
lái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或写作“牟”))。
2:同本义。
3:未来,将来。
4: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
5:归,回来,返回。
6:归服;归顺。
7:招来;招致。后多作“徕”。
8:表示动作的趋向。
9:赐予。
10:赐予。
11:这。
12:无义,译作“了”,“吧”,或不译。
13: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
14:用于句尾。
15:姓。
lài
1:慰劳。
zhě
1:(《说文》:“别事词也。相当于“这”)。
2:同本义。
3: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
4:指代人。
5:指代事或物。
6: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
7: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
8: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9: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10:用在句末表示语气完毕。
11: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
12:表示祈使语气。
13:表示商榷。
14: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
15:“者也”两个语气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重点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也”在这里强调了肯定的语气。
16:轻狂。
17:虚假,不老实。
18:(zhū)。众多。
19:假借,借口。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jù
1:(形声。从手,巨声。本义:抵御,抵抗)。
2:同本义。
3:拒绝,抵制。
4:占据。
5:方形阵势。

来者不拒,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lái zhě bù jù)。abcd式组合,来者不拒意思是:形容对来访者一概不拒绝,表现出宽容和包容的态度。 倡导宽容和包容的态度,强调对所有人的接纳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