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口不言 bì kǒu bù yán

abac式
拼音bì kǒu bù yán
注音ㄅㄧˋㄎㄡˇㄅㄨˋㄧㄢˊ
繁体閉口不言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闭口不言的解释
形容人不说话,保持沉默,通常表示对某事不愿发表意见或有所隐瞒。
出处

1.

西汉·桓宽《盐铁论·刺复》:“是以曹丞相日饮醇酒,倪大夫闭口不言。”

2.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为“项王默然不应,良久,曰:‘固不如也’”,后演变为“闭口不言”。
寓意
强调沉默的力量,有时沉默是金,适时保持沉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列子

1.

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只是闭口不言,显然不想透露更多信息。

2.

小明知道自己犯了错,面对父母的询问,他只能闭口不言。

3.

在会议上,大家对这个敏感话题都闭口不言,气氛有些尴尬。

4.

当被问及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时,她总是闭口不言。

5.

即使被同学们围住,他也只是闭口不言,不愿透露自己的秘密。

6.

他~这件事。

闭口不言的翻译
德语
schweigen
日语
黙秘
法语
garder le silence
英语
remain silent
闭口不言的字意分解
1:(会意。从门,从才。“才”是用来闭门的东西。本义:关门,把门合闭起来)。
2:同本义。
3:泛指闭合,合拢。
4:壅塞不通。
5:禁绝。
6:门闩的孔。
7:古时称立秋、立冬为“闭”,意即开始闭藏的气节。
kǒu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2: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3:出入通过的地方。
4:又。
5:又。
6:口才。
7:刃,武器或器具上刀片的切割边。
8: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等。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yán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同本义。
3:议论,谈论。
4:记载。
5:问。
6:告知;告诉。
7:陈述;叙述。
8: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9:说明。
10: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11:言论;见解;意见。
12:言辞;辞令;辞章。
13:政令;号令。
14:誓言;盟辞;约言。
15:建议;主意;计策。
16:学说;主张。
17: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18: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19:著作。
20: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21:姓。

闭口不言,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bì kǒu bù yán)。abac式组合,闭口不言意思是:形容人不说话,保持沉默,通常表示对某事不愿发表意见或有所隐瞒。 强调沉默的力量,有时沉默是金,适时保持沉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