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而起的解释
形容因愤怒或激动而猛然站起来拍桌子的动作,常用来表示对某事强烈不满或激愤的情绪。
出处
1.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六回:“羋氏大怒,拍案而起,骂曰:‘役夫不肖如此,宜王之欲杀汝而立职也!’”2.
出自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序言:“或因长篇,或因短幅,或为传奇,或为诗词,或为杂记,或为议论,……,或拍案而起,或掩卷而思。”寓意
表达对不公或不满情绪的强烈反应,体现一种正义感和责任感。
列子
1.
听到朋友被欺负,他拍案而起,决定去理论一番。2.
看完电影中主人公的遭遇,她拍案而起,感动得泪流满面。3.
在讨论会上,听到不公正的言论,他拍案而起,表达自己的愤怒。4.
听到有人侮辱自己的家人,他拍案而起,无法容忍这样的言论。5.
当看到不公平的待遇时,他拍案而起,坚决要求改正。6.
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拍案而起的翻译
德语
auf den Tisch schlagen und aufstehen
日语
机を叩いて立ち上がる
法语
frapper la table et se lever
英语
slam the table and rise
拍案而起的字意分解
pāi
1:(形声。从手,白声。本义:拍击)。
2:同本义。
3:抚慰。
àn
1:(形声。从木,安声。本义: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
2:同本义。
3:无靠背的坐具。
4:长方形的桌子。
5:案件。
6:官府处理公事的文书、成例。
7:狱讼的案卷。
8:又。
9:按语。同“按”。
10:按;用手向下压。
11:考查,研求。
12:查办。
13:查讯、审问。
14:又。
15:又。
16:又。
17:切。
ér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7:表示假设关系。
8: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9:你;你的。
10:这样,此。
1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1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13: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14: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15:如,好象。
néng
1:
2:才能。
3:能够。
qǐ
1:(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2:同本义。
3:又。
4:起床。
5:产生;发生。
6:又。
7:开始;开端。
8:又。
9:源起;起因于。
10:起身,动起来,采取行动。
11:起义,起事,闹事。
12:又。
13:隆起,凸起,耸立。
14:又。
15:草拟。
16:使疏松。
17:扶持。
18:取。
19:出身。
20:用在动词后作为补足语,表示动作的向上方向。

拍案而起,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pāi àn ér qǐ)。abcd式组合,拍案而起意思是:形容因愤怒或激动而猛然站起来拍桌子的动作,常用来表示对某事强烈不满或激愤的情绪。 表达对不公或不满情绪的强烈反应,体现一种正义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