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 yán bù yóu zhōng

abcd式
拼音yán bù yóu zhōng
注音ㄧㄢˊㄅㄨˋㄧㄡˊㄓㄨㄥ
繁体言不由衷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言不由衷的解释
形容所说的话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是违心之言。
出处

1.

《左传·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2.

《史记·魏世家》:'王曰:“吾不可以再辱。”群臣曰:“人言不足恤,徒恐天下以为王言不由衷耳。”'
寓意
提醒人们要诚实,不要说违心的话,保持内心的真实。
列子

1.

他虽然答应了请求,但看他的表情,似乎是言不由衷。

2.

在聚会上,她对大家的称赞显得言不由衷,可能是出于礼貌。

3.

面对老板的批评,他不得不言不由衷地表示认同。

4.

小明虽然嘴上说不介意,但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是言不由衷的。

5.

在婚礼上,新娘的微笑看起来有些言不由衷,可能是因为紧张。

6.

旋复下一通令,洋洋洒洒,约一二千言,小子因他~,不愿详录。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八回

言不由衷的翻译
德语
unehrlich sprechen
日语
本心からではない
法语
parler sans conviction
英语
speak insincerely
言不由衷的字意分解
yán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同本义。
3:议论,谈论。
4:记载。
5:问。
6:告知;告诉。
7:陈述;叙述。
8: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9:说明。
10: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11:言论;见解;意见。
12:言辞;辞令;辞章。
13:政令;号令。
14:誓言;盟辞;约言。
15:建议;主意;计策。
16:学说;主张。
17: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18: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19:著作。
20: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21:姓。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yóu
1:(《说文》无“由”字,古字字形)。
2:树木生新枝。亦泛指萌生。
3:经,由。
4:行走。
5:(yǐ)。用。
6:任用。
7:听凭;听任。
8:遵从;遵照。
9:蹈行;践履。
10:原由;缘故。
11:来源;开头。
12:机缘;机会。
13:法式。
14:途径;办法。
15:因为;由于。
16:自,从…(表示起点)。
zhōng
1:(形声。从衣。中声。本义:贴身的内衣)。
2:同本义。
3:内心。
4:中心,中央。
5:贴身穿着;穿在里面。
6:引申为包围。
7:正;正派。
8:善;福。
9:忠诚。
10:姓。
zhòng
1:适合,恰当。

言不由衷,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yán bù yóu zhōng)。abcd式组合,言不由衷意思是:形容所说的话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是违心之言。 提醒人们要诚实,不要说违心的话,保持内心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