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而不谈 bì ér bù tán

abac式
拼音bì ér bù tán
注音ㄅㄧˋㄦˊㄅㄨˋㄊㄢˊ
繁体避而不談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避而不谈的解释
指有意回避某一问题,不愿提及或讨论。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团体对敏感或尴尬话题的回避态度。
出处

1.

徐迟《一九五六年序言》:“尖锐的矛盾,避而不谈,或加水冲淡了。”

2.

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原句为'避而不谈其事',后演变成成语。
寓意
提醒人们在面对敏感或不愿讨论的问题时,要考虑到他人感受和沟通的技巧。
列子

1.

当被问及去年那场争吵时,他总是避而不谈。

2.

她对自己的过去避而不谈,让人觉得神秘。

3.

在讨论家庭问题时,父亲总是避而不谈,导致沟通不畅。

4.

面对记者的提问,官员避而不谈具体细节,只给出模糊的回答。

5.

聚会上,大家都避而不谈那个令人尴尬的话题,气氛有些尴尬。

6.

他只交待了一些多吃多占的小事儿,对贪污受贿的问题,却~。

避而不谈的翻译
德语
vermeiden zu diskutieren
日语
避けて話さない
法语
éviter de discuter
英语
avoid discussing
避而不谈的字意分解
1:(形声。从辵(chuò),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2:同本义。
3:离去。
4:逊让 如:避让(谦让;辞让);避贤(让贤);避荣(辞让荣华);避路(让路)。
5:隐藏。
ér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7:表示假设关系。
8: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9:你;你的。
10:这样,此。
1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1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13: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14: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15:如,好象。
néng
1:
2:才能。
3:能够。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tán
1:(形声。从言,炎声。本义:说,谈论)。
2:同本义。
3:称赞。

避而不谈,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bì ér bù tán)。abac式组合,避而不谈意思是:指有意回避某一问题,不愿提及或讨论。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团体对敏感或尴尬话题的回避态度。 提醒人们在面对敏感或不愿讨论的问题时,要考虑到他人感受和沟通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