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议的解释
广泛采纳众人的意见,意在强调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出处
1.
《三国志·吴志·孙登传》:“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2.
《论语·卫灵公》:'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后演变为博采众议的思想。寓意
强调团结合作和集体智慧的重要性,鼓励多听取意见,共同决策。
列子
1.
在设计新产品时,团队决定博采众议,确保每个成员的想法都能被考虑。2.
为了办好这次活动,组织者博采众议,采纳了许多有创意的建议。3.
在解决问题时,经理鼓励大家博采众议,以找到最佳方案。4.
家庭聚会上,博采众议决定了这次出游的地点和行程安排。5.
为了改善社区环境,居民们博采众议,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6.
于是依照了这定律,并且~,将《玉君》创造出来了。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博采众议的翻译
德语
die Weisheit der Massen nutzen
日语
衆議を博す
法语
puiser dans la sagesse des masses
英语
draw on the wisdom of the masses
博采众议的字意分解
bó
1:(形声。从十,尃(fū)声。“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本义:大)。
2:同本义。与“小”相对。
3:宽广;广搏。
4:众多;丰富。
5:广泛;普遍。
6:渊博,知道得多。
7:赌,博弈。
8:取得。
9:换取。
10:争斗,博斗。
cǎi
1:(会意。从爪从木。甲骨文,上象手,下象树木及其果实。表示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本义: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
2:同本义。
3:引申为采集;搜集。
4:挑选;采纳。
5:多色的丝织品。后来写作“綵”。
6:引申为彩色。后写作“彩”。
7:文章的词藻。
cài
1:采地,古代士大夫的封邑 ,又叫采邑,食邑,采地。
zhòng
1:(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2:同本义。
3:又。
4:又。
5:指诸事,万事。
6:指百官;群臣。
7:兵;军队。亦指丁壮可为兵者。
8:殷、周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或管理奴隶的人。
9:佛家语。用以指教徒人数。
10:众多,与“寡”、“少”相对。
11:又。
12:又。
13:广泛;普遍。
14:姓。
yì
1:(形声。从言,义声。本义:商议,讨论)。
2:同本义。
3:评议是非。
4:选择。
5:议处;议罪。
6:议论,特指议论政事。
7:(yí)。忖度。
8:意见、看法、判断或评价。

博采众议,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bó cǎi zhòng yì)。abcd式组合,博采众议意思是:广泛采纳众人的意见,意在强调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强调团结合作和集体智慧的重要性,鼓励多听取意见,共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