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冷不热 bù lěng bù rè

abac式
拼音bù lěng bù rè
注音ㄅㄨˋㄅㄨˋㄌㄥˇㄅㄨˋㄅㄨˋㄖㄜˋ
繁体不不冷不不熱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不冷不热的解释
形容温度适中,既不冷也不热。也可用来比喻态度不冷淡也不热情,保持中立。
出处

1.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便见他一只手高高儿的举了一碗熬得透、得到不冷不热、温凉适中、可口儿的普洱茶来。”巴金《寒夜》三:“这一天是这个山城里少有的不冷不热的好天。”

2.

唐·杜甫《秋兴八首》:'不冷不热自宜人,况与佳人对酒尊。'
寓意
强调一种中庸、适度的状态,提醒人们在处理事情时要保持平衡。
列子

1.

今天天气不冷不热,适合出门散步。

2.

他的态度不冷不热,让人捉摸不透。

3.

这杯茶不冷不热,喝起来很舒服。

4.

她对新来的同事不冷不热,保持着距离。

5.

这个房间的温度不冷不热,非常宜人。

6.

他采取~的态度,和她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七

不冷不热的翻译
德语
weder kalt noch heiß
日语
冷たくもなく熱くもない
法语
ni froid ni chaud
英语
neither cold nor hot
不冷不热的字意分解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lěng
1:(形声。从仌(bīng),冰,令声。本义:凉)。
2:同本义。
3:寒冷。
4:冷清;冷落。
5:不畅销。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1:(形声。本义:温度高)。
2:同本义。跟“冷”相对。
3:满腔热情;热心肠 。如 :热莽(热蟒。感情狂热得不能自制);热气换冷气(好心没好报);热合(热心)。
4:滚热的物体。
5:热气。
6:中医学亦泛指因外感而引起的热性疾病。
7:激动。

不冷不热,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lěng bù rè)。abac式组合,不冷不热意思是:形容温度适中,既不冷也不热。也可用来比喻态度不冷淡也不热情,保持中立。 强调一种中庸、适度的状态,提醒人们在处理事情时要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