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口吞声的解释
形容不敢说话或有话不便说出来,只能把话咽到肚子里。
出处
1.
《后汉书·曹节传》:“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2.
出自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第五十回:'……这几个字,只得杜口吞声,不敢再提。'寓意
反映了在某些环境下人们不得不压抑自己言论自由的无奈和压抑感。
列子
1.
在严格的家规下,小明只能杜口吞声,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2.
面对老师的严厉批评,小丽只能杜口吞声,不敢辩解。3.
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对不公的事情只能杜口吞声,不敢声张。4.
当大家讨论到敏感话题时,晓红只能杜口吞声,不敢发表意见。5.
在会议上,面对上司的指责,小王只能杜口吞声,不敢反驳。杜口吞声的翻译
德语
schweigen
日语
黙秘
法语
garder le silence
英语
keep silent
杜口吞声的字意分解
dù
1:(形声。从木,土声。本义:杜梨,棠梨,一种木本植物)。
2:同本义。
3:堵塞。
4:关门,封闭 。
5:冲击。
6:姓。
kǒu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2: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3:出入通过的地方。
4:又。
5:又。
6:口才。
7:刃,武器或器具上刀片的切割边。
8: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等。
tūn
1:(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2:同本义。
3:吞并,消灭掉。
4:容纳。
5:忍受。
6:痴呆。
shēng
1:(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2:同本义。
3:音乐;诗歌。
4:声望,声名(名声)。
5:口信;消息;传说。
6:声威;声势。
7:言语,口音。
8:声称,宣扬。
9:听。
10: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杜口吞声,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dù kǒu tūn shēng)。abac式组合,杜口吞声意思是:形容不敢说话或有话不便说出来,只能把话咽到肚子里。 反映了在某些环境下人们不得不压抑自己言论自由的无奈和压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