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啮字 yǎo wén niè zì

abab式
拼音yǎo wén niè zì
注音ㄧㄠˇㄨㄣˊㄋㄧㄝˋㄗˋ
繁体齩文嚙字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咬文啮字的解释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面或拘泥于细节,常指在文字上过分挑剔或吹毛求疵。
出处

1.

清·朱焘《北窗呓语》:“酒场遇不读书人,所以觞政,切不可咬文啮字,兼以诗词困人。”

2.

出自《后汉书·应劭传》,原文为'常咬文而嚼字',后演变为咬文啮字。
寓意
提醒人们在处理事务时不应过分拘泥于细节,避免因小失大。
列子

1.

他在修改文章时,总是咬文啮字,导致进度缓慢。

2.

讨论方案时,他咬文啮字,影响了团队的决策效率。

3.

她在写诗时咬文啮字,力求每一字都恰到好处。

4.

编辑咬文啮字地审稿,使得出版时间一再推迟。

5.

他在翻译过程中咬文啮字,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6.

我又最恨人家~的评文,但我却又有点‘考据癖’。 ★胡適《〈水浒传〉考证》

咬文啮字的翻译
德语
haarspalterisch sein
日语
文字にこだわる
法语
pinailler sur les mots
英语
split hairs
咬文啮字的字意分解
yǎo
1:(形声。从口,交声。《说文》本从“齿”。本义:用牙齿把东西夹住或切断弄碎)。
2:同本义。
wén
1:(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同本义。
3: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4: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5:美德;文德。
6: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7:文献,经典;韵文。
8: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9: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
10:法令条文。
11:文教;礼节仪式。
12:又如:文丈(崇尚礼文仪节);文俗(拘守礼法而安于习俗);文致(指礼乐);文貌(礼文仪节);文绪(文教礼乐之事);文仪(礼节仪式)。
13:谥号,谥法:勤学好问叫文。
14:在肌肤上刺画花纹或图案。
15:修饰;文饰。
16:装饰。
17:有文采,华丽。与“质”或“野”相对。
18:紊乱的。
19:用于计算纺织物。
20:姓。
niè
1:(会意。从口,从齿。表示咬。本字从齿,(qì)声。本义:用嘴咬)。
2:同本义。
3:侵蚀。
1:(会意兼形声。从宀(mián)从子,子亦声。在屋内生孩子。本义:生孩子)。
2:同本义。
3:怀孕,体内怀着胎儿。
4:抚养;养育;教养。
5:爱。
6:教育;教课;传授知识。
7:治理。
8:取名;取表字。
9:女子许嫁。
10:文字(古时单体叫文,合体叫字,后人逐渐不再严格区别)。
11:表字,人的别名(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12:名号。
13:用文字写成的凭据、字条或短柬。
14:书法 。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
15:书法作品。
16:书信。
17:姓。

咬文啮字,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yǎo wén niè zì)。abab式组合,咬文啮字意思是:形容过分地斟酌字面或拘泥于细节,常指在文字上过分挑剔或吹毛求疵。 提醒人们在处理事务时不应过分拘泥于细节,避免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