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狐之笔的解释
比喻据实直书,不畏权贵的正直品格。董狐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以其秉笔直书而闻名。
出处
1.
《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2.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国大夫赵盾被刺,史官董狐据实直书,记载为赵盾弑君。寓意
强调正直无私,坚持正义,不畏权贵的品质。
列子
1.
历史学家坚持董狐之笔,真实记录了历史事件的细节。2.
在学术研究中,学者们应该秉持董狐之笔的精神,勇于揭露真相。3.
记者以董狐之笔的态度,报道了社会上不为人知的现象。4.
面对不公,律师坚持董狐之笔的原则,为当事人争取公正。5.
作家在创作时,始终贯彻董狐之笔的理念,描绘出真实的社会面貌。6.
《曾国藩》曾国荃对大哥的说法不服气。去年湘中士人公推王闿运撰湘军志。王闿运也扬言,为湘军修志一事非他莫属,他要秉~,不溢美,不饰恶,为湘军存一信史。董狐之笔的翻译
德语
der Stift von Dong Hu
日语
董狐の筆
法语
le stylo de Dong Hu
英语
the pen of Dong Hu
董狐之笔的字意分解
dǒng
1:(形声。从艸,重声。①本义:草名,即鼎蕫。②督察)。
2:监督;督察。
3:正,守正。
4:古地名。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省万荣县境。
hú
1:(形声。从犬,瓜声。本义:狐狸)。
2:同本义。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bǐ
1:(会意。从竹,从聿。“聿”(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同本义。
3:笔法。曲笔,伏笔。
4:书写;记载。
5: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董狐之笔,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dǒng hú zhī bǐ)。abcd式组合,董狐之笔意思是:比喻据实直书,不畏权贵的正直品格。董狐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以其秉笔直书而闻名。 强调正直无私,坚持正义,不畏权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