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争面折的解释
形容双方在法庭上当面争辩,双方据理力争,毫不相让。
出处
1.
《史记·吕太后本纪》:“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2.
出自《后汉书·陈蕃传》,原句为“廷争面折,义形于色”。寓意
强调在公开场合通过辩论和争辩解决问题,体现双方坚持己见和勇气的精神。
列子
1.
在辩论赛上,双方选手廷争面折,展现了精彩的对决。2.
小明和小红在班会上廷争面折,讨论班级活动的方案。3.
法庭上,律师和被告廷争面折,为案件的真相而争辩。4.
在学术会议上,学者们廷争面折,探讨最新的研究成果。5.
家庭聚会上,兄弟姐妹们廷争面折,讨论如何分配家务。6.
虽~,犹将祈请而求焉。 ★《晋书·潘岳传》廷争面折的翻译
德语
konfrontativer Streit im Gericht
日语
法廷での対面での争論
法语
débat confrontationnel en cour
英语
confrontational debate in court
廷争面折的字意分解
tíng
1:(形声。从廴,壬(tíng)声。廴(yǐn),建之旁。有引长之义。本义:朝廷)。
2:同本义。
3:官署。地方官吏办事的地方。
4:庭院;院子
5:朝位;位置。
6:公正。
zhēng
1:(会意。金文字形,上为“爪”(手),下为“又”(手),中间表示某一物体,象两人争一样东西。从又,义同。本义:争夺)。
2:同本义。
3:辩论;争论。
4:争胜,争着。
5:争斗。
6:竞争;较量。
7:相差。
8:春秋时鲁国北城护城河名,又为北城门名 。也作“净”。
9:多用于诗、词、曲中,相当于“怎么”。
10:姓。
zhèng
1:“诤”的本字。强谏;规劝。
miàn
1:(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2:同本义。
3:外表;表面。
4:部位;方面。
5:几何学上称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
6:当面。
7:朝向;面对;面向。
8:见面。
9:勉励。
10:面向。
11:背向。
12:面粉,小麦精细地磨成的粉。
shé
1:使断成两截(如在变形应力或张应力下)。
zhē
1:倒过来倒过去。
zhé
1:(会意。甲骨文字形,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意即斤砍断木。后来断木演变为“手”,意为用手拿斧弄断东西。本义:折断)。
2:同本义。
3:引申为曲折;弯。
4:反转;改变方向。
5:屈服;折服。
6:挫伤,挫折。
7:折合;抵当。
8:损失;减损。
9:毁坏。
10:汉字笔画名。
11:戏曲名词。元、明杂剧剧本中的一个段落,每剧大都四折 。其中可单独演出的一折,叫“折子戏”。
12:折叠。
13:转折;曲折。
14:姓。

廷争面折,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tíng zhēng miàn shé)。abcd式组合,廷争面折意思是:形容双方在法庭上当面争辩,双方据理力争,毫不相让。 强调在公开场合通过辩论和争辩解决问题,体现双方坚持己见和勇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