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不待夕 wáng bù dài xī

abac式
拼音wáng bù dài xī
注音ㄨㄤˊㄅㄨˋㄉㄞˋㄒㄧ
繁体亡不待夕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亡不待夕的解释
形容人已经死去,不会等到晚上。比喻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或人已离世,无法再等待。
出处

1.

明·章婴《诸葛孔明异传》:“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待夕矣。”

2.

出自《论语·先进》,原文为'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晏子曰:'君亡不待夕,臣亡不待晨。'此语为晏子所言,表达了君臣关系中的责任与忠诚。
寓意
提醒人们珍惜时间和生命,理解生命的无常和不可逆转性。
列子

1.

听到老朋友去世的消息,他感叹道:'亡不待夕,人生无常啊。'

2.

公司倒闭后,员工们纷纷离去,老板感叹:'真是亡不待夕啊。'

3.

得知心爱的宠物已经离世,小孩哭着说:'它就这样亡不待夕了。'

4.

看到曾经繁华的商场如今荒废,他不禁感叹:'真是亡不待夕啊。'

5.

老人在回忆过去的岁月时,感慨道:'那些旧友都已亡不待夕了。'

亡不待夕的翻译
德语
ohne den Abend abzuwarten gegangen
日语
亡くなるのを待たずして
法语
parti sans attendre le soir
英语
gone without waiting for the evening
亡不待夕的字意分解
wáng
1:(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yǐn)隐蔽。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本义:逃离,出走)。
2:同本义。
3:死。
4:丢失;丧失。
5:灭亡。
6:外出;出门。
7:沉迷于宴饮。
8:
9:过去。
1:古同“无”。
2:没有。
3:副词,通“毋”可译为“不”、“不要”等,表示否定。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dài
1:(形声。从彳(chì),寺声。本义:等待,等候)。
2:同本义。
3: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于人或事物,对待。
4:招待。
5:需要。
6:将,要(古典戏曲小说和现代某些方言的用法)。
7:防备。
8:依靠。
9:容,让。
10:要是,如果。
dāi
1:[口语]暂时停留,逗留,迟延
2:[口语]无目的地消磨时间或在某处逗留
1:(指事。从月半见。本义:黄昏,傍晚)。
2:同本义。
3:夜。
4:指一年的最后一季或一个月的下旬。
5:晚潮。
6:傍晚朝见君主。

亡不待夕,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wáng bù dài xī)。abac式组合,亡不待夕意思是:形容人已经死去,不会等到晚上。比喻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或人已离世,无法再等待。 提醒人们珍惜时间和生命,理解生命的无常和不可逆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