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不平则鸣的解释
意思是事物不平就会发出声音,常用来比喻不平则鸣,表达对不公平现象的不满和抗争。
出处
1.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2.
出自《诗经·邶风·式微》中的'式微,式微,胡不归?',后人引申为不平则鸣的典故。寓意
强调对不公平现象的抗争,鼓励人们勇敢发声,维护正义。
列子
1.
小李看到同学被欺负,物不平则鸣,挺身而出保护了他。2.
在公园里看到有人乱扔垃圾,他物不平则鸣,主动去劝阻。3.
看到邻居家的孩子被虐待,他物不平则鸣,报警求助。4.
在餐馆看到服务员被顾客无理对待,他物不平则鸣,站出来维护正义。5.
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占座不让,他物不平则鸣,提醒大家文明乘车。6.
怨不得芳官。自古说:~。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物不平则鸣的翻译
德语
gegen Ungerechtigkeit aufschreien
日语
不正に声を上げる
法语
crier contre l'injustice
英语
cry out against injustice
物不平则鸣的字意分解
wù
1:(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2:同本义。
3:物件,东西。
4:事;事情。
5:社会,外界环境。
6:杂色牛。
7:杂色的旗。
8:牲畜的种类、 品级。
9:颜色。
10:哲学用语。物质,与“心”相对。
11:物产。
12:他人;众人。
13:神灵。
14:标记,记号。
15:选择。
16:观察。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píng
1:(指事。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气越过而能分散,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2:同本义。
3:平坦,没有高低凹凸。
4:平安;太平。
5:均平;齐一。
6:均等。
7:平允,公正。
8:平地,平整土地。
9:平定;平息。
10:评论。
11:媾和;和好。
12:标准。
zé
1:(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2:同本义。
3: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4: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5:标准权衡器。
6:划分等级。
7:做,作。
8:正相反。
9:表示相反或对照。
10:表示平列关系。
11: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
12: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13: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14: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
15: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或即将如此,相当于“就”、“将”。
16: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
17: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
18:表示让步,可译为“倒”、“倒是”。

物不平则鸣,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wù bù píng zé míng)。abac式组合,物不平则鸣意思是:意思是事物不平就会发出声音,常用来比喻不平则鸣,表达对不公平现象的不满和抗争。 强调对不公平现象的抗争,鼓励人们勇敢发声,维护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