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舌不下的解释
形容对某事感到非常愤怒或不满,以至于连舌头都动不了,表达极度震惊或气愤的情绪。
出处
1.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腲咋舌,叉手从族乎?”2.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句为“项王瞋目视之,叱曰:‘竖子不足与谋!’遂拔剑击之,项伯遂走。项王曰:‘竖子不足与谋,吾欲杀之,吾舌不下耳。’”寓意
表达对不公正或令人愤怒的事件的强烈反应,提醒人们要控制情绪,理性处理问题。
列子
1.
听到这个消息,他气得咋舌不下,半天说不出话来。2.
当他发现自己被骗了,咋舌不下,愤怒地摔了手机。3.
看到对方如此无礼,他咋舌不下,觉得难以忍受。4.
听到这个荒唐的理由,她咋舌不下,觉得简直不可思议。5.
得知比赛结果被操控,他咋舌不下,决定要讨个说法。咋舌不下的翻译
德语
vor Wut sprachlos
日语
怒りで言葉を失う
法语
muet de colère
英语
speechless with anger
咋舌不下的字意分解
shé
1:(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2:同本义。
3:代指言语。
4:指装在铃铎内的锤。亦指管乐器的簧。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xià
1:(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2:同本义。
3:地。
4:臣下;百姓;群众。
5:方面。
6:特指湖泽。
7:地表之下。
8:里面。
9:旧时时间单位,相当于“点”。
10:指时间、处所、范围。
11:位在下的人。
12:下来。
13:落下;降下。
14:弯屈。
15:卸下。
16:发表、宣告。
17:去;到。
18:做饭。
19: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
20:又如:连下数城。
21:歇宿;收留。
22:又如:下人(旅店安排客人住宿);下处(住所;旅店);下店。
23:投降。
24:又如:下气(说求饶的话);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25:居人之下;谦让。
26:又如:下人(居于人下);下顾(照顾;关照);下气(恭敬顺从)。
27:安扎。
28:拍。
29:身分、地位低。
30:次序或时间在后。

咋舌不下,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zé shé bù xià)。abcd式组合,咋舌不下意思是:形容对某事感到非常愤怒或不满,以至于连舌头都动不了,表达极度震惊或气愤的情绪。 表达对不公正或令人愤怒的事件的强烈反应,提醒人们要控制情绪,理性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