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不胜词 lǐ bù shèng cí

abac式
拼音lǐ bù shèng cí
注音ㄌㄧˇㄅㄨˋㄕㄥˋㄘˊ
繁体理不勝詞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理不胜词的解释
形容道理上虽然占优,但言辞上却无法说服对方,强调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以支持正确的观点。
出处

1.

说理不能胜过文辞。指文章的用词遣字好,说理则不够畅达。

2.

出自《论语·颜渊》:'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后人引申为理不胜词。
寓意
提醒人们在表达观点时,不仅要有理有据,还要注重表达技巧。
列子

1.

辩论赛上,小明虽然观点正确,但因表达不够流畅,理不胜词。

2.

在与朋友的讨论中,虽然我知道自己是对的,但理不胜词,只能无奈放弃。

3.

面对家长的质疑,小华虽然有理,但理不胜词,最终没能说服他们。

4.

在课堂上,同学们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我虽然有理,但理不胜词。

5.

与同事争论时,我虽然占理,但理不胜词,最终没能达成共识。

理不胜词的翻译
德语
nicht überzeugen können mit Vernunft
日语
理屈詞窮
法语
ne pas pouvoir convaincre par la raison
英语
unable to convince with reason
理不胜词的字意分解
1:(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2:同本义。
3:治理;管理。
4:整理,使有条理、有秩序。
5:又。
6:温习;熟习。
7:区分;辨别。
8:理睬,理会。
9:操理。
10:纹理;条理。
11:法律;司法官。
12:道理,义理。
13:又。
14:使者。
15:媒人。
16:狱官。
17:治理得很好。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shèng
1:(形声。从力,朕(zhèn)声。本义:胜任,禁得起)。
2:同本义。
3:战胜,打败。
4:胜过;超过。
5:一说通“称”。相当;相称。
6:克制;制服。
7:上升。
8:特指名胜古迹。
9:容积单位。
10:古代妇女首饰。
11:胜利。
12:非常美好;美妙。
13:尽;完。
14:姓。
1:(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同本义。
3:诗文中的词语。
4:状纸;诉讼。
5: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6:说,告诉。

理不胜词,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lǐ bù shèng cí)。abac式组合,理不胜词意思是:形容道理上虽然占优,但言辞上却无法说服对方,强调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以支持正确的观点。 提醒人们在表达观点时,不仅要有理有据,还要注重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