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正词严的解释
形容说话时义理正当,词语严谨,态度严肃而有理有据。
出处
1.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子玄之论,义正词严,圣人复起,弗能易矣。”2.
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描述屈原“其言义正词严”。寓意
强调在面对不公或误解时,坚持正义和理据,表现出坚定的原则和立场。
列子
1.
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他义正词严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2.
当同事误解了他的意图,他义正词严地解释清楚。3.
在家长会上,班主任义正词严地批评了学生的不良行为。4.
面对质疑,科学家义正词严地捍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5.
在讨论会上,他义正词严地反驳了对方的错误观点。6.
本大臣、本部堂声罪致讨,~,断断不能再缓矣。 ★清·林则徐《会谕同知再行谕饬义律缴土交凶稿》义正词严的翻译
德语
gerecht und streng
日语
義正辞厳
法语
juste et sévère
英语
righteous and stern
义正词严的字意分解
yí
1:(“仪”的古字)。
2:仪容;状貌。
yì
1:(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同本义。
3:情谊。
4:意义;意思。
5:名义上的。
6:善;美。
7:姓。
zhēng
1: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2:箭靶的中心。
3:引申为目标。
4:
5:征税。
6:出兵,征讨。
zhèng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2:同本义。
3:正直,正派。
4:纯正不杂(多指色、味)。
5:作为主体的,与“副”相对。
6:正当;合适。
7:正面,面对观察者或对手的一面。
8:(zhěng)。使正;整理;端正。
9:整治。
10:纠正;改正,匡正。
11:正法,治罪。
12:决定,考定。
13:官长;君长。
14:正常情况,正命,正常寿限。
15:嫡长子,与“庶”相对。
16:妻,旧时代敬称人妻为“令正”。
17:道理,规律。
18:政治,政事。
19:凭证,证据。
20:正好,恰好。
21:表示动作、状态的进行,持续,正在。
22:仅;只。
23:端正地。
24:方,刚刚。
25:公然;显然。
26:总是。
27:这么;这样。
28:姓。
cí
1:(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同本义。
3:诗文中的词语。
4:状纸;诉讼。
5: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6:说,告诉。
yán
1:同本义。
2:严厉;严肃。
3:紧密。
4:猛烈,严酷。
5:威严、威信。
6:警戒。
7:畏惧。
8:尊敬,尊重。
9:(kàn)。远望。
10:姓。

义正词严,常用汉语成语,读音是(yì zhèng cí yán)。abcd式组合,义正词严意思是:形容说话时义理正当,词语严谨,态度严肃而有理有据。 强调在面对不公或误解时,坚持正义和理据,表现出坚定的原则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