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诛笔伐的解释
原指用言论和文章来揭露和抨击坏人坏事,后来也泛指用言论和文章进行激烈的批评和攻击。
出处
1.
宋·陈亮《畏羞于君子》:“此丈夫所当履其道,免笔诛口伐于荜门闺窦之间。”2.
《三国志·蜀志·秦宓传》:'宓又上疏曰:'臣闻口诛笔伐,书奏之美,著于前史。''寓意
强调对不良现象或行为的强烈批评,体现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列子
1.
对于小区内不文明行为,居民们纷纷在业主群里口诛笔伐。2.
在文学讨论会上,大家对那部小说中的情节漏洞进行了口诛笔伐。3.
网络上对某明星的负面新闻,网友们进行了口诛笔伐。4.
对于餐馆的服务态度不佳,顾客们在点评网站上进行了口诛笔伐。5.
在班级会议上,同学们对迟到的同学进行了口诛笔伐。6.
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是诗人句,垄上璠间识者羞。 ★明·汪廷讷《三祝记·同谪》口诛笔伐的翻译
德语
mündlich und schriftlich anprangern
日语
口撃筆伐
法语
dénoncer verbalement et par écrit
英语
to denounce verbally and in writing
口诛笔伐的字意分解
kǒu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2: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3:出入通过的地方。
4:又。
5:又。
6:口才。
7:刃,武器或器具上刀片的切割边。
8: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等。
zhū
1:(形声。从言,朱声。本义:声讨、谴责)。
2:同本义。
3:杀戮。夺去生命。
4:又。
5:治罪,惩罚。
6:又。
7:又。
8:要求;索取。
9:讨伐。
10:铲除。
11:记述。
bǐ
1:(会意。从竹,从聿。“聿”(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同本义。
3:笔法。曲笔,伏笔。
4:书写;记载。
5: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fá
1:(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
2:同本义。
3:砍伐。
4:讨伐,进攻。
5:自吹自擂,夸耀自己。
6:败坏,损伤。
7:打破、挫败。
8:敲击。
9:引申为开凿。
10:批评,责备。
11:功劳,功业。
12:畎上高土。

口诛笔伐,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kǒu zhū bǐ fá)。abac式组合,口诛笔伐意思是:原指用言论和文章来揭露和抨击坏人坏事,后来也泛指用言论和文章进行激烈的批评和攻击。 强调对不良现象或行为的强烈批评,体现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