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口同声 yì kǒu tóng shēng

abac式
拼音yì kǒu tóng shēng
注音ㄧˋㄎㄡˇㄊㄨㄥˊㄕㄥ
繁体異口同聲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异口同声的解释
形容大家意见一致,口径相同,常用来描述集体发出的声音或意见。
出处

1.

《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2.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群臣皆曰:'大王功高盖世,威震四海,异口同声,愿大王即皇帝位。''
寓意
强调团结一致和意见统一的重要性。
列子

1.

当班长问大家是否同意这个方案时,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表示同意。

2.

在生日会上,大家异口同声地唱起了生日歌,为寿星庆祝。

3.

听到这个好消息,朋友们异口同声地欢呼起来。

4.

在比赛结束后,观众们异口同声地为获胜者鼓掌。

5.

当老师问大家是否喜欢这个故事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喜欢。

6.

众人~地叫着:“罚!罚!” ★巴金《家》十三

异口同声的翻译
德语
einstimmig
日语
一斉に
法语
à l'unisson
英语
in unison
异口同声的字意分解
1:(会意。“異”,甲骨文字形,象个有手、脚、头的人形。从廾(gǒng)从畀(bì)。畀,予也。本义:奇特;奇异;奇怪)。
2:同本义。
3:不同。
4:其他,别的。
5:护翼。
6:区别;分开。
7:觉得奇怪;诧异。
8:恭敬。
9:辅助。
10:怪异不祥之事;灾异。
11:指特殊本领、才能。
kǒu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2: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3:出入通过的地方。
4:又。
5:又。
6:口才。
7:刃,武器或器具上刀片的切割边。
8: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等。
tóng
1:(会意。从冃,从口。冃(mào),重复。本义:聚集)。
2:同本义。
3:相同,一样,共同(侧重于同样,齐一)。
4:参与;一起干某事。
5:共,共一个。
6:齐一;统一。
7:共同。到一处。
8:中国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六礼之一。每隔十二年,诸侯一齐来朝见天子叫“同”。
9:中国古代土地面积单位,地方百里为同。
10:中国古代爵一类的酒器。
11:引进共同行动者 。
12:给,为。
13:和,表示并列关系 。
14:姓。
tòng
1:——见“胡同”hútòng。
shēng
1:(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2:同本义。
3:音乐;诗歌。
4:声望,声名(名声)。
5:口信;消息;传说。
6:声威;声势。
7:言语,口音。
8:声称,宣扬。
9:听。
10: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异口同声,常用汉语成语,读音是(yì kǒu tóng shēng)。abac式组合,异口同声意思是:形容大家意见一致,口径相同,常用来描述集体发出的声音或意见。 强调团结一致和意见统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