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不应心 kǒu bù yīng xīn

abcd式
拼音kǒu bù yīng xīn
注音ㄎㄡˇㄅㄨˋㄧㄥˋㄒㄧㄣ
繁体口不應心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口不应心的解释
形容口中所说的话与心中所想不一致,通常指言行不一或虚伪。
出处

1.

元·王实甫《西厢记·夫人停婚》:“俺娘好口不应心也呵。”

2.

出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后演变为成语'口不应心'。
寓意
提醒人们要注意言行一致,诚实待人,避免虚伪和欺骗。
列子

1.

他表面上答应了我的请求,但从他的表情来看,他心里显然是口不应心。

2.

在讨论会上,他口不应心地附和别人的意见,其实内心并不认同。

3.

她对朋友说的话总是口不应心,让人难以捉摸她的真实想法。

4.

虽然他口不应心地答应了帮忙,但从他的行动来看,他并没有真正出力。

5.

面对老板的批评,他口不应心地表示接受,但私下里却满腹牢骚。

6.

官人,你昨夜恁般说了,却又~,做下那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

口不应心的翻译
德语
etwas sagen und etwas anderes meinen
日语
口先一致しない
法语
dire une chose et en penser une autre
英语
say one thing and mean another
口不应心的字意分解
kǒu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2: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3:出入通过的地方。
4:又。
5:又。
6:口才。
7:刃,武器或器具上刀片的切割边。
8: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等。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yīng
1:应当,应该。
2:答应,允许。
3:所有;全部。
4:古国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
yìng
1:应和,响应。
2:受;接受。
3:符合;适应;顺应。
4:应付;对付。
5:感应;应验。
6:对敌方回击、迎击。
7:许配。
xīn
1:(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2:同本义。
3:内心。
4: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5:思想。
6:中心,中央。
7:又。

口不应心,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kǒu bù yīng xīn)。abcd式组合,口不应心意思是:形容口中所说的话与心中所想不一致,通常指言行不一或虚伪。 提醒人们要注意言行一致,诚实待人,避免虚伪和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