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不得已 wàn bù dé yǐ

abcd式
拼音wàn bù dé yǐ
注音ㄇㄛˋㄅㄨˋㄉㄜˊㄧˇ
繁体萬不得已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万不得已的解释
形容在各种可能的办法都用尽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的行动或措施。
出处

1.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八卷:“娘子不须挂怀,三载夫妻,恩情不浅,此去也是万不得已,一年半载,便得相逢也。”

2.

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原句为:“万不得已,当依法从事。”
寓意
强调在无奈情况下采取的行动,体现出一种不得已的无奈感。
列子

1.

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能选择辞职。

2.

万不得已时,我们会考虑借钱度过难关。

3.

万不得已,我才会打扰你。

4.

万不得已,我们会选择走这条路。

5.

万不得已,他才决定搬家。

6.

今门之事,出于~,并非有意为之。 ★清·李渔《比目鱼》第十五回

万不得已的翻译
德语
als letzter Ausweg
日语
やむを得ず
法语
en dernier recours
英语
as a last resort
万不得已的字意分解
wàn
1:(形声。“萬”,甲骨文呈蝎子形。本义:蝎)。
2:虫名。蝎。
3:古州名。
4:南朝梁大同二年置。治所在石城(今四川省达县)。
5:唐贞观八年改浦州置。治所在南浦(今四川省万县市)。
6:明洪武元年置。治所在万安(今广东省万宁县)。
7:县名 。在四川省东部长江北岸。三国吴置羊渠县,蜀汉改南浦县,元入万州,明改万县。
8:倍。
9:极言其多。
10:极言各不相同。
11:姓。
1: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1:(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2: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3:找到。
4:得知。
5:捕获。
6:成功;完成。
7:适,合。
8:具备。
9:,恩惠,感恩。
10:助动词。能,能够。
11:得意,满足。
12:看到。
13:收获,心得。
14:德,道德,有德之人。
15:必须,应该。
16:合适;正确。
de
děi
1: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1:(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2:同本义。
3:完成,完毕。
4:治愈。
5:已经 ——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6:太 ——表示程度。
7:又 ——表示行为的频率。
8:最终,终归。
9:已而,然后。

万不得已,常用汉语成语,读音是(wàn bù dé yǐ)。abcd式组合,万不得已意思是:形容在各种可能的办法都用尽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的行动或措施。 强调在无奈情况下采取的行动,体现出一种不得已的无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