縠觫伏罪 zhě sù fú zuì

abcd式
拼音zhě sù fú zuì
注音ㄙㄨˋㄈㄨˊㄗㄨㄟˋ
繁体縠觫伏辠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縠觫伏罪的解释
形容因恐惧或寒冷而颤抖,并承认罪行。
出处

1.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二回:“二人一同入朝,公子宋随班行礼,全无縠觫伏罪之语。”

2.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描述项羽在垓下之战失败后,士兵们因恐惧而颤抖并承认罪行的情景。
寓意
强调在恐惧或寒冷的压力下承认错误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勇于面对自己的过错。
列子

1.

小偷被抓后,縠觫伏罪,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2.

在法庭上,罪犯縠觫伏罪,请求法官宽恕。

3.

面对严厉的质问,学生縠觫伏罪,承认了作弊行为。

4.

在严寒的冬天,乞丐縠觫伏罪,请求路人的帮助。

5.

被父母发现抽烟后,孩子縠觫伏罪,保证不再犯。

縠觫伏罪的翻译
德语
zittern und Schuld bekennen
日语
震えながら罪を認める
法语
trembler et avouer sa culpabilité
英语
tremble and confess guilt
縠觫伏罪的字意分解
1:皱纱 。用细纱织成的皱状丝织物
1:恐惧颤抖的样子
1:(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2:同本义。
3: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
4:潜藏;埋伏。
5:屈服,顺从。承认罪行或失败。
6:佩服,信服。
7:从事。
8:保持。
9:伏天;伏日。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的一段时间,分为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相当于阳历七月中旬至八月下旬。
10:电势差和电压单位“伏特”的简称。
11:居处。
zuì
1:(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2:同本义。
3:罪人。
4:过失;错误。
5:刑罚。
6:捕鱼竹网。
7:归罪于。
8:惩罚;治罪。

縠觫伏罪,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zhě sù fú zuì)。abcd式组合,縠觫伏罪意思是:形容因恐惧或寒冷而颤抖,并承认罪行。 强调在恐惧或寒冷的压力下承认错误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勇于面对自己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