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痴不颠 zhà chī bù diān

abcc式
拼音zhà chī bù diān
注音ㄓㄚˋㄔㄅㄨˋㄉㄧㄢ
繁体詐皏不顛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诈痴不颠的解释
形容装作痴呆却不失理智,通常指故意装傻以达到某种目的。
出处

1.

《石点头·卢梦仙江上寻妻》:“方明白前日卖酒歌诗,诈痴不颠的老儿,正是他所差之人。”

2.

出自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赵匡胤装痴不颠,终成大业。'
寓意
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可以通过装傻来保护自己或达到目的,但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列子

1.

他在朋友面前总是诈痴不颠,实际上他非常聪明。

2.

面对老板的责问,他选择诈痴不颠,避免了更多麻烦。

3.

小明在考试中故意诈痴不颠,结果出乎意料地取得了好成绩。

4.

她在谈判桌上诈痴不颠,最终赢得了有利的合同条款。

5.

在家庭聚会上,他诈痴不颠地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诈痴不颠的翻译
德语
den Narren spielen, aber nicht den Verstand verlieren
日语
正気を失わずに愚かを装う
法语
faire le fou sans perdre la raison
英语
feigning foolishness without losing one's sanity
诈痴不颠的字意分解
zhà
1:(形声。从言,乍声。从言,说明与言论有关。本义:欺骗)。
2:同本义。
3:假装;冒充。
4:用语言试探,诱使对方露真情。
5:体面;俊俏。
6:矜夸;神气。
7:不诚实;虚伪。
chī
1:(形声。从疒(chuáng),疑声。本义:不聪慧;迟钝)。
2:同本义。
3:疯癫,癫狂。
4:发呆。
5:颠狂病。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diān
1:(形声。从页(xié),真声。本义:头顶)。
2:同本义。
3:泛指物体的顶部。
4:马的额头。
5:本,始。
6:古县名 。指滇池县,西汉置。治所在今云南省晋宁县东。两汉为益州郡治所。
7:“颠”假借为“蹎”。仆倒,倒下。
8:上下倒置。
9:又。
10:疯狂,发疯,发狂
11:姓。

诈痴不颠,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zhà chī bù diān)。abcc式组合,诈痴不颠意思是:形容装作痴呆却不失理智,通常指故意装傻以达到某种目的。 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可以通过装傻来保护自己或达到目的,但要保持清醒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