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起脊梁的解释
形容人挺直脊背,表现出一种坚强、自信的姿态,也比喻精神上的不屈不挠。
出处
1.
宋·陈亮《癸卯秋答朱元晦秘书书》:“伯恭钦夫敏妙固未易及,然正大之体,挺特之气,竖起脊梁,当时轻重有无,独于门下归心而已。”2.
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后人用'竖起脊梁'来比喻坚定的精神状态。寓意
强调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保持坚强和自信的重要性,鼓励人们保持尊严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列子
1.
面对困难,他始终竖起脊梁,勇敢地迎接挑战。2.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她也竖起脊梁,坚持自己的信念。3.
他用实际行动竖起脊梁,赢得了大家的尊重。4.
在逆境中,竖起脊梁是我们唯一的选择。5.
即使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竖起脊梁,保持尊严。6.
汝旧呼狄三,今名道川,川即三耳;能~办个事,其道如川之增,若放倒,则依旧狄三也。 ★清·翟灏《通俗编·身体》引《指月录》竖起脊梁的翻译
德语
gerade stehen
日语
背筋を伸ばす
法语
se tenir droit
英语
stand up straight
竖起脊梁的字意分解
shù
1:纵。与“横”相反。
2:童仆。
3:宫中供役使的小臣。
4:书法的直笔画,从上一直向下。
5:古时对人的蔑称、贱称。
6:对宦官的蔑称。
7:姓。
qǐ
1:(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2:同本义。
3:又。
4:起床。
5:产生;发生。
6:又。
7:开始;开端。
8:又。
9:源起;起因于。
10:起身,动起来,采取行动。
11:起义,起事,闹事。
12:又。
13:隆起,凸起,耸立。
14:又。
15:草拟。
16:使疏松。
17:扶持。
18:取。
19:出身。
20:用在动词后作为补足语,表示动作的向上方向。
jǐ
1:(本义:背中间的骨头)。
2:同本义。
3:理,条理。
liáng
1:(会意。从木,从水,刅(chuāng)声。从“木”从“水”,表示用木料在水上造桥。本义:水桥)。
2:同本义。
3:房梁。
4:稻粱
5:山谷之间的延绵高地 。如:梁端(山顶);山梁。又指身体或物体上居中拱起或成弧形的部分。如:脊梁;鼻梁;深辀(古代车子的曲辕);梁冠(有横脊的冠)。
6:堤堰;鱼堰。
7:国名。
8:周时诸侯国。
9:战国七雄之一,即魏。魏惠王于公元前362年迁都大梁,故称梁。
10:又。
11:朝代名。
12:南朝萧衍(梁武帝)所建(公元502—557年)。
13:五代朱温(梁太祖)所建,史称后梁(公元907年—923年)。
14:又。
15:古九州之一 。辖境即今陕西省南部及四川省全部。
16:
17:架桥、修桥。
18:姓。

竖起脊梁,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shù qǐ jǐ liáng)。abac式组合,竖起脊梁意思是:形容人挺直脊背,表现出一种坚强、自信的姿态,也比喻精神上的不屈不挠。 强调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保持坚强和自信的重要性,鼓励人们保持尊严和不屈不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