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然作色的解释
形容突然变脸,怒形于色,表现出极大的愤怒或不满。
出处
1.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地》:“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2.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为“项王瞋目而叱之,范增勃然作色”。寓意
提醒人们要控制情绪,避免因愤怒而失去理智。
列子
1.
听到弟弟把新买的玩具弄坏了,哥哥勃然作色,严厉地批评了他。2.
当服务员把汤洒在顾客身上时,顾客勃然作色,要求见经理。3.
妈妈发现孩子在考试中作弊,勃然作色,决定严加管教。4.
老板看到员工迟到半小时,勃然作色,当场扣了工资。5.
朋友聚会时,小明因为一句玩笑话被误解,勃然作色,气氛一度尴尬。6.
其人~曰:‘天下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明·李贽《赞刘谐》勃然作色的翻译
德语
in Wut geraten
日语
激怒する
法语
se mettre en colère
英语
fly into a rage
勃然作色的字意分解
bó
1:(形声。从力,孛(bèi)声。本义:排,推动) 同本义。
2:兴起;旺盛。
3:乖戾。
4:变容、变色的样子。
5:粉末;粉状物。
6:姓。
rán
1:(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2: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3:俗字作“燃”。
4:明白。
5:耀;照耀。
6:以为…对;同意。
7:形成。
8:宜;合适。
9:但是,然而。
10:于是。
11:是,对 假借为嘫。
12:如此,这样,那样。
13:用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有“如”的意义。
14: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比拟,有“…的样子”之意。常与“如”、“若”连用,有“如…一般”、“像…一样”之意。
15: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断定或决定,相当于古汉语的“焉”、“也”。
16:姓。
zuō
1:作坊,手工业工场。
zuò
1:(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2:同本义。
3:起来;开始工作。
4:产生,兴起。
5:做;创制;制作;从事某种活动。
6:写作,创作。
7:《与元九书》。
8:振作。
9:充当。
10:当作。
11:建筑。
12:发出音响,演奏。
13:又如:作倡(演奏音乐或表演歌舞);作健(成为强者。谓奋发称雄)。
14:生出,长出来。
15:又如:作花(长出花蕾;开花);作谷(田里生长着的谷物);作肉(方言。长肉)。
16:培育,造就。
17:又如:作育(造就培养);作新(比喻教化百姓移风易俗);作养(培养,培育);作诲(教诲,训导)。
18:担任。
19:又如:作县(当县官);作吏(担任官职);作宾(担任太子宾客职务);作游(谓游幕。指到各地做幕僚);作邑(当县令)。
20:发生,发作。
21:发出,放射。
22:发动。
23:像;似(唐宋时期出现的)。
24:咒诅。
25:作品;文章。
26:事情,事业。
27:措施;办法。
sè
1:(会意。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
2:同本义。
3:又。
4:颜色。
5:姿色,容颜(多就女子而言);美色。
6:佛家语。指一切物质的存在。
7:履历,古称“脚色”,省称“色”。
8:物质(多指金银)的成分。
9:兆气,即古人烧灼龟甲占卜时甲上裂纹所呈现的征兆。
10:风景;景观。
11:天色。
12:生气;变脸。
13:惊惧。
shǎi

勃然作色,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bó rán zuò sè)。abcd式组合,勃然作色意思是:形容突然变脸,怒形于色,表现出极大的愤怒或不满。 提醒人们要控制情绪,避免因愤怒而失去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