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而不俚的解释
形容语言文字质朴而不粗俗,表达方式简洁而有文采。
出处
1.
《汉书·司马迁传赞》:“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2.
出自《论语·子罕》,原文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后人引申为质而不俚。寓意
强调语言表达要简洁质朴,同时不失文雅,体现一种高雅的文化修养。
列子
1.
他的演讲质而不俚,深受听众喜爱。2.
这篇文章质而不俚,读来让人感到亲切。3.
老师要求我们的作文要质而不俚,不能过于口语化。4.
她写的诗歌质而不俚,充满了生活气息。5.
这个故事讲得质而不俚,老少皆宜。6.
《孔雀东南飞》~,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也。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质而不俚的翻译
德语
einfach aber raffiniert
日语
質素でありながら洗練されている
法语
simple mais raffiné
英语
simple yet refined
质而不俚的字意分解
zhì
1:(形声。从贝,斦(zhì)声。朱骏声认为“斦”是砧板。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抵押;以…作人质)。
2:同本义。
3:(jié)。问;诘问。
4:双方对质,验证。
5:评断。
6:抵押品;人质。
7:盟约。
8:古代贸易用的券书。
9:箭靶。
10:素质;本质;禀性。
11:物质;事物。
12:形体。
13:质地、底子。
14:砧板 。行斩刑时用的垫板。
15:信物;见面礼。
16:对象。
17:朴实、朴素。
18:信实;诚信。
ér
1:(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2: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3:表示并列关系。
4:表示递进关系。
5:表示承接关系。
6:表示转折关系。
7:表示假设关系。
8: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9:你;你的。
10:这样,此。
1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1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13: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14: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15:如,好象。
néng
1:
2:才能。
3:能够。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lǐ
1:(形声。从人,里声。本义:聊赖)。
2:同本义,赖以生活或依靠的事物。
3: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 。东汉至隋唐屡见于史籍,常与僚并称,主要分布在今广东西南沿海及广西东南等地。少数移入桂西。
4:粗俗。

质而不俚,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zhì ér bù lí)。abcd式组合,质而不俚意思是:形容语言文字质朴而不粗俗,表达方式简洁而有文采。 强调语言表达要简洁质朴,同时不失文雅,体现一种高雅的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