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无不言的解释
指知道什么都说出来,没有隐瞒的意思。常用于表达坦诚和直率的态度。
出处
1.
宋·苏洵《衡论·远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2.
《论语·述而》:'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安国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寓意
强调诚实和坦率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沟通中保持透明和开放。
列子
1.
小明对妈妈知无不言,把自己在学校的所有事情都告诉了她。2.
朋友之间应该知无不言,这样才能建立深厚的信任。3.
在讨论会上,他知无不言,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4.
姐姐知无不言地告诉弟弟如何应对考试压力。5.
在家庭会议上,父母鼓励孩子们知无不言,表达自己的想法。6.
他非常直爽,别人对向他请教,他总是~。知无不言的翻译
德语
ohne Vorbehalt sprechen
日语
遠慮なく話す
法语
parler sans réserve
英语
speak without reserve
知无不言的字意分解
zhī
1:(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2:同本义。
3:又。
4:懂得,了解,理会。
5:又。
6:主持;管理。
7:识别;区别。
8:赏识。
9:要好。
10:感到,感觉,察觉。
11:参与。
12:知识。
13:知觉。
14:知己。
15:“智”的古字。智慧;才智。
mó
1:“南无”(nāmó):佛教用语,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
wú
1:(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同本义。
3: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4:没有,跟“有”相对。
5: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6: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7:未,不曾,没。
8:不必,不值得。
9:
10: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
11: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都是如此,相当于“不论”、“无论”。
12:用在句首,无义。
13: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yán
1:(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同本义。
3:议论,谈论。
4:记载。
5:问。
6:告知;告诉。
7:陈述;叙述。
8: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9:说明。
10: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11:言论;见解;意见。
12:言辞;辞令;辞章。
13:政令;号令。
14:誓言;盟辞;约言。
15:建议;主意;计策。
16:学说;主张。
17: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18: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19:著作。
20: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21:姓。

知无不言,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zhī wú bù yán)。abcd式组合,知无不言意思是:指知道什么都说出来,没有隐瞒的意思。常用于表达坦诚和直率的态度。 强调诚实和坦率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沟通中保持透明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