忸怩不安 niǔ ní bù ān

abac式
拼音niǔ ní bù ān
注音ㄋㄧㄡˇㄋㄧˊㄅㄨˋㄢ
繁体忸怩不安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忸怩不安的解释
形容人内心不安、局促不安的样子,常用于描述人因羞怯或尴尬而感到不自在。
出处

1.

茅盾《子夜》七:“在屠维岳的锋芒逼人的眼光下,这张长方脸儿上渐渐显现了忸怩不安的气色。”

2.

出自《礼记·檀弓上》:'孔子哭之,曰:'吾哭之,盖哭之而己矣。'子游曰:'吾哭之,盖哭之而己矣。'子夏曰:'吾哭之,盖哭之而己矣。'子张曰:'吾哭之,盖哭之而己矣。'子贡曰:'吾哭之,盖哭之而己矣。'颜回曰:'吾哭之,盖哭之而己矣。'仲尼曰:'吾哭之,盖哭之而己矣。'
寓意
提醒人们要克服内心的不安和羞怯,勇敢面对各种场合。
列子

1.

第一次上台演讲,她忸怩不安,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2.

在陌生人面前,他总是忸怩不安,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3.

面对老师的提问,小明忸怩不安,半天才回答出来。

4.

她忸怩不安地接受了大家的赞美,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5.

在聚会上,他忸怩不安地站在角落里,不敢和大家聊天。

6.

他说话忸怩不安地象一个大姑娘似的。

忸怩不安的翻译
德语
sich unwohl fühlen
日语
居心地悪い
法语
se sentir mal à l'aise
英语
feel ill at ease
忸怩不安的字意分解
niǔ
1:(形声。从心,丑声。本义:羞惭的样子)。
2:同本义。
3:习惯。
1:——“忸怩”(niǔní):不大方或不好意思的样子。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ān
1:(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2:同本义。
3:安逸,安乐。
4:安宁。
5:缓慢。
6:使安定。
7:安抚,安顿抚慰。
8:安排;安置。
9:安心。习惯、满足于。
10:安装。
11: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
12:“安培”的简称。
13:谁;何;什么。
14:哪里,何处。
15:姓。

忸怩不安,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niǔ ní bù ān)。abac式组合,忸怩不安意思是:形容人内心不安、局促不安的样子,常用于描述人因羞怯或尴尬而感到不自在。 提醒人们要克服内心的不安和羞怯,勇敢面对各种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