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不形于色的解释
形容一个人无论喜怒,都不表现在脸上,情绪控制得很好。
出处
1.
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2.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原文为“吕不韦喜怒不形于色,常以天下为己任。”寓意
强调自我控制能力和内心的修养,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冷静和理智。
列子
1.
面对突如其来的坏消息,他依然喜怒不形于色,处理得当。2.
在激烈的比赛中,他始终喜怒不形于色,保持着冷静的头脑。3.
即使听到令人兴奋的好消息,她也只是微微一笑,喜怒不形于色。4.
在谈判桌上,他喜怒不形于色,让对方难以捉摸他的真实意图。5.
面对别人的挑衅,他喜怒不形于色,表现出极大的克制力。6.
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喜怒不形于色的翻译
德语
Freude oder Zorn nicht im Gesicht zeigen
日语
喜怒を顔に出さない
法语
ne pas montrer de joie ou de colère sur son visage
英语
not showing joy or anger on one's face
喜怒不形于色的字意分解
xǐ
1:(会意。甲骨文上面是“鼓”本字,下面是“口”。“鼓”表示欢乐,“口”是发出欢声。本义:快乐;高兴)。
2:同本义(乐之见于谈笑曰喜。喜,形于色)。
3:容易。
4:喜爱;爱好。
5:妇女怀孕。
6:喜事。
7:痘疹 。旧俗孩子出痘时,常因惧得天花而讳言之,又以痘既发出便可平安,故用“喜”字代指,以求吉利。
8:姓。
nù
1:(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2:同本义。
3:又。
4:谴责。
5:奋起;奋发。
6:激怒。
7:超过。
8:气势很盛、不可遏止。
9:》序。
10:妻子儿女。
11:彗星尾。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xíng
1:同本义。
2:形体,实体。
3:容色,容貌。
4:各种自然环境或地表的自然特征。
5:情势,形势。
6:模型。
7:画图形。
8:使之现形,显露,显示。
9:比较,对照。
10:描绘。
11:形成,成为某种形象。

喜怒不形于色,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xǐ nù bù xíng yú sè)。abcd式组合,喜怒不形于色意思是:形容一个人无论喜怒,都不表现在脸上,情绪控制得很好。 强调自我控制能力和内心的修养,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冷静和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