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不改色的解释
形容在面对紧急或困难情况时,表情不变,镇定自若。
出处
1.
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我这虎头寨上,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厮,面不改色。”2.
出自《三国志·魏书·贾逵传》,原句为“面不改色,辞气不挠”。寓意
强调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保持冷静和镇定的重要性。
列子
1.
面对突如其来的考试,他面不改色,轻松应对。2.
在比赛中,即使对手很强,他依然面不改色,保持冷静。3.
她在听到坏消息时,面不改色,表现得非常镇定。4.
即使遇到紧急情况,他也能面不改色,指挥有方。5.
在面对批评时,他面不改色,平静地接受并改进。6.
(秦王)叱左右前缚(蔺)相如,相如~。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面不改色的翻译
德语
ohne eine Miene zu verziehen
日语
面を変えず
法语
sans changer d'expression
英语
without changing expression
面不改色的字意分解
miàn
1:(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2:同本义。
3:外表;表面。
4:部位;方面。
5:几何学上称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
6:当面。
7:朝向;面对;面向。
8:见面。
9:勉励。
10:面向。
11:背向。
12:面粉,小麦精细地磨成的粉。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gǎi
1:(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本义: 改变)。
2:同本义。
3:改正;纠正。
4:重新;再。
5:另行;改任。
6:姓。
sè
1:(会意。甲骨文中象一个人驮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本义:脸色)。
2:同本义。
3:又。
4:颜色。
5:姿色,容颜(多就女子而言);美色。
6:佛家语。指一切物质的存在。
7:履历,古称“脚色”,省称“色”。
8:物质(多指金银)的成分。
9:兆气,即古人烧灼龟甲占卜时甲上裂纹所呈现的征兆。
10:风景;景观。
11:天色。
12:生气;变脸。
13:惊惧。
shǎi

面不改色,常用汉语成语,读音是(miàn bù gǎi sè)。abcd式组合,面不改色意思是:形容在面对紧急或困难情况时,表情不变,镇定自若。 强调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保持冷静和镇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