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体投地的解释
形容一种极度虔诚的礼拜方式,通常指佛教徒向佛像行礼时五体(头、手、膝、足)都接触地面,表示至高无上的敬意。
出处
1.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2.
出自《大唐西域记·卷七》,玄奘在描述印度的佛教习俗时提到“五体投地”。寓意
表达对某一对象的极度尊敬和虔诚,常用于宗教或极度尊敬的场合。
列子
1.
他在寺庙中看到佛像时,五体投地地行礼,表现出极大的虔诚。2.
每逢佛诞日,信徒们都会五体投地地拜佛,祈求平安。3.
她在朝圣途中,每到一处圣地,都会五体投地地表达敬意。4.
这位僧人每天清晨都会在佛前五体投地地祈祷。5.
参加禅修营的学员们在导师的带领下,五体投地地进行冥想。6.
屡闻至论,本极佩服,今日之说,则更~。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五体投地的翻译
德语
sich niederwerfen
日语
五体投地
法语
se prosterner
英语
prostrate oneself
五体投地的字意分解
wǔ
1:(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2:四加一的和。
3: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
4:偶;相类。
5: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
6:五行。
7:古军队编制,五人为伍;行列。
8:姓。
tǐ
1:(体,会意。从人,从本。古代“体、軆”是两个字,“体”是“劣”,又指粗笨。身体本字是“軆”,形声。从骨,豊(lǐ)声。今简化为“体”。本义:身体)。
2:同本义。
3:手脚、四肢。
4:形体 ;体态。
5:牲体。
6:事物的主要部分。
7:实体。
8:规格;法式。
9:占卜时的兆象。
10:又如;体象(象征)。
11:本性,本质 。
12:准则。
13:文体 。
14:体制。
15:又如:政体;国体。
16:动词的一套屈折形式、表示动作的性质或关于该动作的开始、持续、完成或重复等方面的情况,但不涉及该动作发生的时间——最初用于斯拉夫语言,后来用于其他语言 。
17:如:完成体;进行体。
18:文字的书写形式 。
19:如:草体;楷体;宋体;字体;印刷体。
20:立体。
21:亲身经验;体察。
22: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
23:划分,分解。
24:成形。
25:表现;体现。
26:效法。
27:相承;继承。
28:生长。
29:包含;容纳。
30:体验;实行。
tī
1:亲近的,贴心的。
2:家庭成员个人积蓄的(指财物)。
3:私下里。
tóu
1:(会意。从手,从殳。殳(shū),古兵器。合起来表示手拿兵器投掷。本义:投掷)。
2:同本义。
3:跳进去;投入(专指自杀行为)。
4:投弃,抛弃。
5:投奔。前往依靠别人。
6:投宿,临时住宿。
7:顿,用力往下踩。
8:投入,投进。
9:投壶的省称。中国古代宴会时的游戏。设特制之壶,宾主依次投矢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饮。
10:骰子。赌具 。骨制,成正立方体,六面分别刻一点至六点之数,掷之以决胜负。点着色,故也称“色子”。
11:表示方位、方向,相当于“朝”、“向”。
12:姓。
de
1: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
dì
1:(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2:同本义,与“天”相对。
3:地面;陆地。
4:土地;田地。
5:领土,属地;地区 。
6:地方;场所。
7:路程;面积。
8:言语和行动可以回旋的地方。

五体投地,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wǔ tǐ tóu dì)。abcd式组合,五体投地意思是:形容一种极度虔诚的礼拜方式,通常指佛教徒向佛像行礼时五体(头、手、膝、足)都接触地面,表示至高无上的敬意。 表达对某一对象的极度尊敬和虔诚,常用于宗教或极度尊敬的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