肤受之愬 fū shòu zhī sù

abcd式
拼音fū shòu zhī sù
注音ㄈㄨㄕㄡˋㄓ
繁体膚受之愬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肤受之愬的解释
形容百姓向君主诉说疾苦的情况。比喻上情下达不畅,百姓不得已直接向君主反映情况。
出处

1.

春秋·鲁·孔丘《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2.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为'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欲诉其苦而不得。'后演变为'肤受之愬'。
寓意
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百姓与统治者之间的沟通困境,强调了上情下达的重要性。
列子

1.

古代的百姓如果没有其他途径,只能通过肤受之愬的方式向君主反映疾苦。

2.

小说中描写了农民因为无法忍受苛捐杂税,而不得不进行肤受之愬。

3.

历史课上,老师讲到古代百姓向皇帝上书的情况,称之为肤受之愬。

4.

在戏剧中,角色通过肤受之愬的方式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

5.

民间传说中,村民们通过肤受之愬的方式请求皇帝解决他们的问题。

6.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你想外国人又不是包龙图,况且又不懂中国话,自然中了他的‘~’了。”

肤受之愬的翻译
德语
direkte Beschwerde an den Herrscher
日语
君主への直接訴え
法语
appel direct au souverain
英语
appeal directly to the ruler
肤受之愬的字意分解
1:(形声。从肉,盧省声。本义:人的皮肤)。
2:同本义。
3:某些像皮层那样的东西。
4:古代用于祭祀或供食用的肉类。
5:外表。
6:(fǔ)。古祭祀燕享,以盛稻粱的器皿。
7:浅薄。
8:大。
9:肥美,美。
shòu
1:(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2:同本义。
3:蒙受;遭受。
4:得到。
5:收进,取回。
6:买入,收入。
7:容纳。
8:授予;交给。
9:教授;传授。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1:
shuò
1:恐惧的样子。

肤受之愬,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fū shòu zhī sù)。abcd式组合,肤受之愬意思是:形容百姓向君主诉说疾苦的情况。比喻上情下达不畅,百姓不得已直接向君主反映情况。 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百姓与统治者之间的沟通困境,强调了上情下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