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解释
用自己的矛去攻击自己的盾,比喻用自己的言论或行为来攻击自己,揭示自相矛盾的逻辑。
出处
1.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2.
出自《战国策·赵策四》,记载赵国人以矛攻盾的故事,意在讽刺矛盾的言行。寓意
提醒人们在言行中要保持逻辑的一致性,避免自相矛盾。
列子
1.
他在辩论中使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策略,让对手无言以对。2.
小明在讨论中指出对方的论点存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3.
老师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例子来教导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性。4.
在游戏中,玩家使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战术成功击败了对手。5.
他发现自己在解释时犯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错误,赶紧修正自己的观点。6.
菲薄古书者,惟读过古书者最有力,这是的确的。因为他洞知弊病,能“~”。 ★鲁迅《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翻译
德语
mit dem eigenen Speer den eigenen Schild angreifen
日语
己の矛で己の盾を攻める
法语
utiliser sa propre lance pour attaquer son propre bouclier
英语
use one's own spear to attack one's own shield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字意分解
yǐ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3:使,令。
4:凭借;仗恃。
5:认为,以为。
6:做,从事。
7:原因,缘故。
8:无固定职业的人。
9:把,拿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10:依,按,凭 ——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11:在,于 ——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12:从,自,由 ——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13:因为,由于 ——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14:和,而 ——表示并列关系。
15:则,那么 ——表示条件关系。
16:才。
17:表目的或结果等。
18: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19: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20: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
zǐ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2:同本义。
3: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
4:今则专指儿子,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5:子孙。
6: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
7: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后代。
8:人的通称。
9: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
10: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11: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
12:地支的第一位。
13: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
14:用以纪月,即农历十一月。
15:用以纪日。
16:用以纪时,即夜半十一时至一时。
17:子夜。
18:专指女儿。
19: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
20:小。
21:幼小。
22:爱;尤指像对子女一样地爱护。
23:收养为子。
24:结果实。
25:尽儿女之道;善事父母。
26:表示限制,相当于“只”。
27:相当于“虽然”。
28: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
29:姓。
zì
1:构词后缀。
2: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3:个别量词后缀。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máo
1:(象形。金文字形,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本义:长矛) 同本义。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yǐ zǐ zhī máo, gōng zǐ zhī dùn)。abac式组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意思是:用自己的矛去攻击自己的盾,比喻用自己的言论或行为来攻击自己,揭示自相矛盾的逻辑。 提醒人们在言行中要保持逻辑的一致性,避免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