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豆不赡 kāng dòu bù shàn

abcd式
拼音kāng dòu bù shàn
注音ㄎㄤㄉㄡˋㄅㄨˋㄕㄢˋ
繁体穅豆不贍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糠豆不赡的解释
形容生活贫困,连糠豆都供应不足。糠是谷物的外皮,豆是大豆,此成语用来比喻生活非常艰难。
出处

1.

东汉·班固《汉书·贡禹传》:“妻子糠豆不赡,饾褐不完。”

2.

出自《后汉书·循吏传·刘宠》,其中记载刘宠在担任县令时,百姓生活困苦,甚至连糠豆都难以维持。
寓意
反映生活困苦的现实,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生活条件。
列子

1.

由于连年的自然灾害,山区的村民们生活到了糠豆不赡的地步。

2.

他家境贫寒,常常到了糠豆不赡的境地,只能勉强度日。

3.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许多难民的生活都达到了糠豆不赡的程度。

4.

父亲去世后,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变得糠豆不赡。

5.

由于失业,他家的生活从此陷入糠豆不赡的困境。

糠豆不赡的翻译
德语
kann sich nicht einmal Kleie und Bohnen leisten
日语
糠豆すら賄えない
法语
ne peut même pas se permettre du son et des haricots
英语
can't even afford bran and beans
糠豆不赡的字意分解
kāng
1:(形声。从米,康声。本义:从稻、麦等谷皮上脱下的皮、壳)。
2:本作“穅”,“康”。谷的外壳。
3:又。
4:小麦种子、黑麦种子或其他禾谷的碎裂皮层,从籽粒上分离出来,特别用于家畜饲料。
dòu
1:(象形。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汉字部首之一,从“豆”的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2:同本义。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
3:又。
4:古代容器 。亦为容量单位,四升为一豆。
5:“豆”假借为“菽”,豆类植物的总称。
6:古代重量单位 。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7:姓。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shàn
1:(形声。从贝,詹(zhān)声。本义:供给)。
2:同本义。
3:周济;帮助。
4:充满。
5:足;充足;足够;才情丰富;满足。

糠豆不赡,生僻汉语成语,读音是(kāng dòu bù shàn)。abcd式组合,糠豆不赡意思是:形容生活贫困,连糠豆都供应不足。糠是谷物的外皮,豆是大豆,此成语用来比喻生活非常艰难。 反映生活困苦的现实,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