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不理 zhì zhī bù lǐ

abac式
拼音zhì zhī bù lǐ
注音ㄓˋㄓㄅㄨˋㄌㄧˇ
繁体置之不理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置之不理的解释
形容对某事或某人不予理睬,置之不顾。
出处

1.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十六回:“各人听了,反不以为是,就有说他是嫌钱多的,又有说他是愿贫不愿富的,邓仪卿种种置之不理而已。”

2.

出自《庄子·达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后演变为置之不理的用法。
寓意
提醒人们不要忽视他人或重要事务,强调关注和重视的重要性。
列子

1.

小明在课堂上捣乱,老师对他置之不理,继续讲课。

2.

朋友们邀请他参加聚会,他却置之不理,独自在家。

3.

小红向妈妈抱怨弟弟的行为,妈妈却置之不理,继续做家务。

4.

同事们讨论项目进度,他却置之不理,埋头处理自己的工作。

5.

小李在群里发消息,没人回应,他觉得大家对他置之不理。

6.

老师批评他,他~。

置之不理的翻译
德语
ignorieren
日语
無視する
法语
ignorer
英语
ignore
置之不理的字意分解
zhì
1:(会意。从网直,有亦声。网直宜赦。本义:赦罪,释放)。
2:同本义。
3:安放;搁;摆。
4:设置,建立,设立。
5:豁免。
6:废弃;舍弃。
7:搁置;放下;放在一边。
8:购买;置办。
9:(zhí)。树立。
10: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
11:驿车;驿马。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1:(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2:同本义。
3:治理;管理。
4:整理,使有条理、有秩序。
5:又。
6:温习;熟习。
7:区分;辨别。
8:理睬,理会。
9:操理。
10:纹理;条理。
11:法律;司法官。
12:道理,义理。
13:又。
14:使者。
15:媒人。
16:狱官。
17:治理得很好。

置之不理,常用汉语成语,读音是(zhì zhī bù lǐ)。abac式组合,置之不理意思是:形容对某事或某人不予理睬,置之不顾。 提醒人们不要忽视他人或重要事务,强调关注和重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