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虎相争 liǎng hǔ xiāng zhēng

abac式
拼音liǎng hǔ xiāng zhēng
注音ㄌㄧㄤˇㄏㄨˋㄒㄧㄤˋㄓㄥˋ
繁体兩虎相爭
感情中性
近义词
反义词
两虎相争的解释
形容两个强者之间的激烈争斗,比喻两强相争,必有一伤。
出处

1.

《战国策·秦策二》:“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史记·春申君列传》:“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

2.

出自《战国策·楚策四》:'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
寓意
提醒人们在竞争中要有策略,避免两败俱伤。
列子

1.

两个孩子为了玩具,常常两虎相争,弄得家里不得安宁。

2.

在象棋比赛中,两位高手两虎相争,棋局精彩纷呈。

3.

两个公司在市场上两虎相争,竞争激烈。

4.

为了争夺领头羊的位置,两个队员在训练中两虎相争。

5.

两只猫咪为了食物,两虎相争,最终弄得满地狼藉。

6.

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为何,近日只要与上大夫赵正卿争朝,我想~,必有一伤。 ★明·徐元《八义记·张维评话》

两虎相争的翻译
德语
zwei Tiger kämpfen
日语
二虎相争
法语
deux tigres se battent
英语
two tigers fighting
两虎相争的字意分解
liǎng
1:(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2: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3:双。用于鞋娄。
4:匹(长四丈)。
5:车一乘。
6:二。
7:双方;常用于相对的两个方面或成对的人或事物。
8:又。
9:表示不定数,多与“一”或“三”前后连用,义为少量。
10:同时兼具两方面,双方,两下里。
11:等同;比并。
1:(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2:同本义 ,亚洲产的一种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Panthera tigris),在黄褐色的毛皮上有黑色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下体大部白色,无鬣,典型的体形比狮子略大。
3:比喻残酷凶暴。
4:姓。
1:[方言] 虎不拉:比喜鹊稍大的一种鸟,性猛善鸣。
xiāng
1:交互;互相。
2:共同。
3:递相;先后。
4: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
5:表自称。
6:表对称。
7:表他称。
8:相差。
xiàng
1:(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2:同本义。
3:看相。
4:辅佐,扶助。
5:教导。
6:治,治理。
7:选择。
8:作某国或某人的相;使作相。
9:像。
10:人的外貌,相貌。
11:官名。
12: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后专指宰相。
13: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守。
14: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
15:古代的一种乐器。
16:农历七月的别名。
17:古地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
18:引盲人行走的人。
zhēng
1:(会意。金文字形,上为“爪”(手),下为“又”(手),中间表示某一物体,象两人争一样东西。从又,义同。本义:争夺)。
2:同本义。
3:辩论;争论。
4:争胜,争着。
5:争斗。
6:竞争;较量。
7:相差。
8:春秋时鲁国北城护城河名,又为北城门名 。也作“净”。
9:多用于诗、词、曲中,相当于“怎么”。
10:姓。
zhèng
1:“诤”的本字。强谏;规劝。

两虎相争,常用汉语成语,读音是(liǎng hǔ xiāng zhēng)。abac式组合,两虎相争意思是:形容两个强者之间的激烈争斗,比喻两强相争,必有一伤。 提醒人们在竞争中要有策略,避免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