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大体 bù shí dà tǐ

abcd式
拼音bù shí dà tǐ
注音ㄅㄨˋㄕˊㄉㄚㄊㄧˇ
繁体不識大體
感情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不识大体的解释
指不明白大局,不顾大体,只顾小节或私利,缺乏整体观念和长远眼光。
出处

1.

《史记·平原虞卿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晋·袁宏《后汉记》卷一○:“臣愚浅,不识大体。”

2.

《论语·子路》:'不识大体,焉知礼乐?'
寓意
强调要有整体观念和长远眼光,不要只顾眼前小利。
列子

1.

他在团队合作中总是只顾自己的利益,真是太不识大体了。

2.

为了小小的利益争执不休,这完全是不识大体的表现。

3.

她因为一点小事就和朋友闹翻,真是太不识大体了。

4.

他总是纠结于细节问题,缺乏整体观念,真是太不识大体了。

5.

为了自己的面子而不顾团队的整体利益,这真是太不识大体了。

6.

上斥为~,仍谕内监在外生事者听人责惩。 ★《清史稿·高宗本纪》

不识大体的翻译
德语
den Überblick verlieren
日语
大局を見失う
法语
ne pas voir l'ensemble
英语
not seeing the bigger picture
不识大体的字意分解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shí
1:(形声。从言。戠(zhí)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2:同本义。
3:认识。
4:赏识。
5:感觉;识别;辨别。
6:见识;知识。
7:相知的朋友。
8:思想或意识。
9:刚才。
10:姓。
zhì
1:旗帜
2: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3:标记。
4:加上标记
5:记住。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本义:大小的“大”)。
2: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3: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的。
4:重要,重大。
5:德高望重的。
6:超过一般。
7:学识渊博的。
8:规模大。
9:性质严重。
10:达到很广范围或很高程度,大肆。
11:很,太,非常。
12:大人。
13:大小。
14:长大。
15:超过。
16:姓。
dài
1:“大夫”、“大王”。
2:世代。
1:(体,会意。从人,从本。古代“体、軆”是两个字,“体”是“劣”,又指粗笨。身体本字是“軆”,形声。从骨,豊(lǐ)声。今简化为“体”。本义:身体)。
2:同本义。
3:手脚、四肢。
4:形体 ;体态。
5:牲体。
6:事物的主要部分。
7:实体。
8:规格;法式。
9:占卜时的兆象。
10:又如;体象(象征)。
11:本性,本质 。
12:准则。
13:文体 。
14:体制。
15:又如:政体;国体。
16:动词的一套屈折形式、表示动作的性质或关于该动作的开始、持续、完成或重复等方面的情况,但不涉及该动作发生的时间——最初用于斯拉夫语言,后来用于其他语言 。
17:如:完成体;进行体。
18:文字的书写形式 。
19:如:草体;楷体;宋体;字体;印刷体。
20:立体。
21:亲身经验;体察。
22: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
23:划分,分解。
24:成形。
25:表现;体现。
26:效法。
27:相承;继承。
28:生长。
29:包含;容纳。
30:体验;实行。
1:亲近的,贴心的。
2:家庭成员个人积蓄的(指财物)。
3:私下里。

不识大体,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shí dà tǐ)。abcd式组合,不识大体意思是:指不明白大局,不顾大体,只顾小节或私利,缺乏整体观念和长远眼光。 强调要有整体观念和长远眼光,不要只顾眼前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