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之才 wáng zhù zhī cái

abac式
拼音wáng zhù zhī cái
注音ㄨㄤˊㄗㄨㄛˇㄓㄘㄞˊ
繁体王佐之纔
感情褒义
近义词
反义词
王佐之才的解释
指辅佐君王或领导者的才能,常用来形容某人有辅佐领导者的能力和才干。
出处

1.

《汉书·董仲舒传赞》:“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回。”

2.

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孔明曰:'吾观王佐之才,非君莫属。''
寓意
强调个人能力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才干来辅佐他人,共同实现目标。
列子

1.

他在公司里表现出色,大家都认为他有王佐之才。

2.

小张在团队中总能提出很好的建议,真是王佐之才。

3.

经过几次项目合作,大家都认可他的王佐之才。

4.

他在比赛中展现出的领导能力,让大家看到了他的王佐之才。

5.

尽管他年纪轻轻,但已经展现出王佐之才,深受大家信任。

6.

当朝一见,许其~,行路相逢,知其美人之赠。 ★唐·杨炯《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

王佐之才的翻译
德语
Talent zum Assistenten eines Herrschers
日语
王佐の才
法语
talent d'assistant d'un souverain
英语
talent for assisting a ruler
王佐之才的字意分解
wáng
1:(会意。本作“士”,是能独立任事的人,后加一横,表示在“士”之上,即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而帝 是天上的最高统治者。后“帝”、“王”同步降职,帝成了人间的皇帝,而“王”成了对臣子的最高封爵。本义:天子、君主)。
2: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
3:春秋时,楚、吴、越等诸侯国国君也开始称“王”,战国时各诸侯国国君普遍称“王”。
4:从秦代开始,天子改称“皇帝”,“王”便成了对贵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即诸侯王。
5:首领;同类中最突出者。
6:中国古代对祖父母的尊称。
7:姓。
wàng
1: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2:作皇帝,称王。
3:胜过。
zuǒ
1:(本作左。形声。从人,左声。本义:辅助,帮助)。
2:同本义(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佐”常用于下对上、弱对强的帮助。上对下,强对弱时用“佑”)。
3:劝。
4:处于辅助地位的官员,僚属。
5:副,第二位。
6:姓。
zhī
1:(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同本义。
3: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6:又。
7: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8:的。
9: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10: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cái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2:同本义。
3:有才能;有本领。
4:才力;才能。
5:人才。常写作“材”。
6:从才能方面指某类人。
7:材资;本能。
8:刚刚。
9:仅,只 ——表示数量少,程度低。
10: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或由于某种原因、目的而能怎么样。用于后一分句,前一小句常有“只有、必须、要、因为、由于”等词语。
11:强调确定语气。
12:姓。

王佐之才,一般汉语成语,读音是(wáng zhù zhī cái)。abac式组合,王佐之才意思是:指辅佐君王或领导者的才能,常用来形容某人有辅佐领导者的能力和才干。 强调个人能力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才干来辅佐他人,共同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