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拾遗的解释
形容社会风气好,人们的道德水平高,捡到东西不会据为己有,而是主动归还失主。
出处
1.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秦策一》:“道不拾遗,民不妄取。”2.
出自《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寓意
强调社会道德高尚,倡导诚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列子
1.
这个小镇的居民素质很高,常常道不拾遗,令人感动。2.
在公园里捡到钱包后,小明立刻寻找失主,体现了道不拾遗的美德。3.
学校开展了诚信教育活动,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做到道不拾遗。4.
社区的邻里关系非常和睦,大家都能够做到道不拾遗。5.
在商场捡到手机后,保安人员迅速通过广播找到失主,展现了道不拾遗的风尚。6.
人人称赞~,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道不拾遗的翻译
德语
Verlorene Gegenstände werden nicht von der Straße aufgehoben
日语
道に落ちたものを拾わない
法语
les objets perdus ne sont pas ramassés sur la route
英语
lost articles are not picked up on the road
道不拾遗的字意分解
dào
1:(形声。从辵(chuò),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2:同本义。
3:道德,道义、正义。
4:道教的教义。
5:道教;道士。
6:路程;行程。
7:方式,方法;技能。
8:地域的区划名 。汉制,县有蛮夷的称“道”。后泛指一般行政区域。明清时指在省府之间设置的监察区。如“凤庐道”。
9:学术 或宗教教义。
10: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
11:方向;志向。
12:说,讲。
13:取道,经过。
14:引导,疏导。
15:料;想,以为。
16:从,由。
bù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3: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4:古疑问词。
5:用来调整音节。
6:大。
7: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wèi
1:给予;馈赠。
2:送交;交付。
3:输送。
4:加给。
yí
1:(形声。从辵(chuò),贵声。本义:遗失)。
2:同本义。
3:遗漏,因疏忽而漏掉。
4:遗弃;舍弃。
5:不自主地排泄。
6:残存。留下。
7:遗忘。
8:遗留。
9:堕,落下;下垂。
10:遗失之物。
11:姓。

道不拾遗,常用汉语成语,读音是(dào bù shí yí)。abcd式组合,道不拾遗意思是:形容社会风气好,人们的道德水平高,捡到东西不会据为己有,而是主动归还失主。 强调社会道德高尚,倡导诚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